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避開認知稀缺者(作者:沈道廷)

 剛看到朋友圈的熱門貼文:【公司為何不招窮員工?】

大意是說,傳統老闆有個迷思:

『偏好錄用「急著用錢」的員工,認為這類人更願意積極認份的打拼,相反的,家裡不缺錢的公子哥兒,工作自然不會太認真。』

.

然而,近年則出現截然不同的全新觀點。

.

某些新一代的企業管理者認為:

『新世代背景優渥的年輕人,如果出來上班,基本上不是單純為了賺那一點薪水餬口,而是為了理想與實踐,這種人容易拼命求表現、努力學習不太計較薪水、心性更穩定。』

.

最重要的是,面對「收回扣」那一類的「違法道德風險」較低,故工作表現與成長潛力的層面,可能比普通背景的員工更好。』

.

究竟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

.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畢業進入職場後的潛力與成長性,與「他爸媽有沒有錢」無絕對關聯性。

.

事實上;

許多家中資源豐沛的二代,仍變成一灘爛泥。

許多普通小夥子,沒背景照樣不斷學習往上衝。

同樣的;

富二代也有許多一輩子工作超拚,窮小子也有沒努力過就直接躺平的。

.

更深一層的角度來說;

決定一個人能否繼續成長、或進入停滯每況愈下,關鍵因素其實是在於「心智上是否落入稀缺(匱乏)狀態」

.

『稀缺(匱乏)狀態』

要這別注意的是,不只是傳統認知的沒錢、沒東西吃會造成人心的匱乏感,我們生在「全民抑鬱」的大環境下,就算你是資源豐沛、衣食無虞的有錢人,照樣可能基於長期處在「時間匱乏、情緒支持匱乏、情感匱乏」等負面情緒下,導致陷入「認知稀缺狀態」

.

哈佛教授Sendhil Mullainathan在「稀缺」一書中闡述的研究結果指出,任何人長期處在「稀缺」,大腦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造成感知能力下降、長期規劃的能力喪失、判斷力下降,簡單說就是「變笨」

.

不只變笨,更會造成壓力爆炸、失眠、焦慮與各種身心疾病很快上身,書中亦有提到,現在社會很多人無法控制自己的「癮」,例如暴食、各種成癮,有可能是源於「稀缺」造成的後遺症。

.

進一步,人會變得衝動,無法有效率過濾訊息,進而出現各種不理性的極端行為、做出更多錯誤決策,相當於一步步葬送自己的人生。

.

過去十年來,我深刻體會到稀缺的恐怖。

親眼見過許多朋友,從剛畢業的時候豪情萬丈、立志成為海賊王,當他進入「日復一日、毫無生氣」的工作環境後短短沒幾年,整個人就成了行屍走肉。

.

另外也有的人,是被原生家庭問題搞到焦頭爛額,或碰到一個稀缺更嚴重的「另一半」,伴隨著貧困、壓力、負面情緒等多重煎熬,再也沒有時間心力關注其他事了。

.

無論是哪一種成因;

當人一旦進入稀缺,除健康問題外,最直接的就是成為「毫無階段性目標、沒動力再學習、沒有紀律」,然後就是「快速喪失創造力與想像力」,宛如靈魂隨時間一絲絲的被抽離出肉體,最終剩下的、只有基本求生意志的驅動。

工作、學習與成長,可說就到此為止。

.

可怕的是,這樣的損害幾乎是不可逆的。

前幾個月我分享過關於稀缺的心得,很多朋友私下問我,如果已經深深陷入稀缺,該怎麼辦呢?

而我的答案是:

「這時代太容易把人變成殭屍,但幾乎沒見過幾個殭屍變回人類。」

.

要逆轉的唯一方法,就是當機立斷,換去另一個「資源豐沛又寬裕的環境待」,但現實中你我都知道,談何容易? 



錢多、時間自由、新鮮資源又多的工作畢竟稀少,更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交往到「能讓生活進入寬裕狀態」的另一半,期待那些恐怕不切實際。

.

我認為身為普通人唯一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建立好自身紀律,坦然面對內心慾望,設定出一個個明確目標、然後盡力去滿足它。

透過設定「明確目標方向」作為引導指標,專注在一個點上,讓身邊的「雜訊」影響稍微少一點,這就是我的方法。

.

回到一開始的大哉問:

公司招募哪一種人比較有潛力?

交朋友(或另一半)挑哪種對象好?

.

我相信現在你已經明白,窮與不窮都只是表象,家裡有沒有錢從來不是重點,唯有【避開認知稀缺者】才是長命百歲的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