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一個難以溝通的語言(作者:林宜敬)

一、

我年輕的時候很好辯,而我的好朋友 T 律師大概是受不了了,所以就介紹我去看一本美國名律師所寫的書:"How to Argue and Win Every Time"。

我看了之後茅塞頓開:原來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爭辯,而是去傾聽。我們要設法從對方的立場去理解一件事情,先去同意對方的觀點,然後再從對方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自己的主張是合理的。


二、

後來我用這個方法去跟國外的友人溝通,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我也發現,用這個方法跟某些華人溝通,卻往往是行不通的。

因為在英美的文化裡,大部分的人是可以被說服的,也準備要讓人家說服的。他們覺得被人家說服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但是在中華文化裡,被人家說服好像就是輸了,而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好像就是證明了自己以前是錯的,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所以我用傾聽的方式跟華人溝通,結果往往就變成了我一直乖乖的聽,對方一直長篇大論。而等到我要發表我的看法時,即使雙方的想法差異很小,對方總是一直插嘴提出反對意見。


三、

上週我跟布朗大學的陳師叔吃飯,又談到了這個議題。

當我們說英語的時候,"I see."、"I understand."、"That makes sense."、"I know your point."、"Yes, I totally agree with you." 都是常用語。

而當我們說日語的時候,"はい“(嗨)、"わかりました”(哇嘎哩嗎希達)、"なるほど“(吶魯厚斗)、"そーですね"(所德斯捏) 也都是常用語,甚至是一種日語口頭禪。

但是當我們用華語溝通的時候,我們好像很少用"對”、"了解“、“你說的有道理”等等,用來贊同對方看法的詞語。

四、

我甚至於發現,有些華人朋友的口頭禪是「不是」。不管我說了什麼,即使他們的意見跟我十分類似,他們回話時也都習慣用「不是」作為發語詞。

而且這是一種不自覺的習慣,說話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這個習慣。

五、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同一個人用不同的語言說話的時候,會顯現出不同的性格。

而剛好我跟陳師叔的朋友當中,有很多人是中英雙語、中英台三語、或甚至是中英日台四語的。我們用英語跟他們溝通,他們就會顯現出一些美國人的性格;我們用日語跟他們溝通,他們就會顯現出一些日本人的性格;而我們用華語跟他們溝通,他們就會顯現出一些中國人的性格。

所以,雖然華語是我們說的最流利的一種語言,但卻不一定是最容易用來溝通的語言。

2 則留言:

  1. 對,我也發現有些人的口頭禪是「不是」,然後我聽到他們不贊同我的意見後,想聽他們是不同意什麼,結果發現他們在說的東西跟我講的跟本就一樣嘛。我認為這是欠缺 尊重別人的教育 所呈現的現象。你若有尊重別人的教養,當別人在說話的時候,你會真的去聽別人的意見是什麼,當別人說出跟你心中所想一樣的東西的時候,你脫口而出的當然是"對啊、對啊",怎麼會是"不是"?除非這人真是腦袋壞掉了。就是因為他壓根沒在聽你說什麼,因為他才不管別人說什麼,不在乎別人意見是什麼,他只想著自己的想法。而這個現象,終結就是一個原因,不尊重別人。這是一個受日本教育的長輩曾經教我的。---當初介紹你去讀那本大律師著作的朋友,也是順著你心裡的想要的東西而"說服"了你去聽聽別人的說話---

    回覆刪除
  2. 不管面對生氣的人或生氣的貓,都千萬不要……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783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