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人 kiradu(鏡花血月):
最近看完葉問外傳:張天志:背景和葉問一樣設定在英屬香港時期:警隊被英國人把持、官商勾結,但我身邊的香港人大多都以自己曾經是英屬香港的一員為榮?到底是電影刻意醜化,還是英屬時期香港真的很黑暗?
文長慎入。如果是電影裡的,你說的並不是整個英屬香港歷史,而是上世代國共內戰之後的香港。英屬香港有150年以上的歷史,而國共內戰之後,只有47年,三份一也沒有。而你說的時期,則是香港歷史一個只有二十多年的時代,只有六份之一,那是國共內戰去到廉政公署成立之前的時代。
1950年2月6日灣仔羅素街的警察路障照片 |
那個時代的香港,與其說是「黑暗」,不如說是「超載」。
1945年的香港:50萬人口。1950年的香港:220萬人口。任何地方這樣人口在五年內變成了400%以上,都一定陷入極度動盪的狀態,因為體制容不下那麼多人,亦沒有那麼多生存資源。
食水,糧食,房屋,醫療,治安,政府規模,都完全容不下那麼多人。再加上戰後還有嬰兒潮,你可以想像那時代的香港有多糟糕。而使其惡化的,就是這些人口,來自五湖四海,語言文化有大量差異。
再加上他們是戰爭難民,當中有大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支持者,把中國的戰爭帶來香港繼續,互相攻擊。而更要命的是,香港在中國旁,那就是臨戰狀態,在五十年代韓戰時期,英軍的裝甲部隊和空軍都駐在香港,後來洩漏他們也有預備動用核武的計劃。
你把那時的香港,想像成現在的戰後阿富汗就相去不遠。本來香港已經在二戰中被打爛過一次,然後又承受那麼多人口。食水不足夠,在炎熱的天氣連水也要配給。房屋不足夠,所以到處都是露宿者和臨時棚屋,經常火災。沒有足夠的學校,到處都是街童,而就學的則是在建築物的天臺或戶外。
多個政治文化勢力互相攻擊,導致暴動。根本提供不了那麼多的工作,所以大量的人從事犯罪活動。警察公務員都覺得這裡隨時滅亡,都是有機會就貪,盡早移民離開。最重要的是,難民們認為,中國的局勢安定就可以回去。也許蔣介石真的會反攻大陸?
反正他們不當這裡是家,都隨便掠奪破壞,貪污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大家的共識只有一個:此地不宜久留。香港是一個瀕臨崩潰狀態的城市,我上一代的長輩,幼年時每天都恐懼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大家不斷賺錢節衣縮食,買一丁點的黃金掛在身上,因為大家都希望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放棄香港的一切,走難去下一個地方。
在臺灣白色恐怖的時代,香港發生了好幾次暴動,而六十年代中期的「六七暴動」,與其說是暴動不如說是內戰,到處都是爆炸物,連兒童都炸死,毛澤東的旗被人掛在高樓處,警察與共產黨支持者在街上互相攻擊,英軍出動直升機攻擊他們的據點,中國民兵與香港警察在邊界交火,縱火燒死電臺主播,這畫面聽起來很黑暗吧?
但同時中國的難民不斷湧入,他們游泳過來,天天都有人類屍體漂在香港海面,大家寧可冒死,都要來這個黑暗的香港,只因為一件事,香港再黑暗,這裡尚且有自由,有飯吃,黎智英有寫過,他剛來香港的時候,雖然是身無長物,但還是能吃到叉燒飯和巧克力------他之前吃不到。
而當年一片動盪的香港,每天都把餅乾食物日用品,從火車運過去給中國的親人。你要跟現代的香港臺灣比較,那時的香港是黑暗的,但你要跟那時代的中國比較,香港即使那麼一團糟,也是大家非要來不可的天堂。可想而知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香港那時代的黑暗,是因為香港根本就只是一個巨大的難民營。但屬於西方陣營怎樣還是有一個好處:洋人再怎樣令人難受,他總是有能力,及願意運來糧食接濟你。
香港(與臺灣,日本)再惡劣的情況,也去不到餓死人,光這點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已是天大的幸福。而當年的香港,大家求的只是生存,因為過了河的另一邊,是死亡。在這二十多年的情況下,香港政府能做的,就是努力不斷防止這個城市崩塌,每天都是在跟各種令香港滅亡的問題賽跑。
因為水不夠,所以不斷建設儲水庫,以及海水化淡廠。糧食不夠,所以向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輸入大量糧食,透過慈善團體派發。房屋不夠,便建立大量簡單的臨時房屋,安置區,公共大樓。再慢慢改善,從公用廁所去到能夠每戶一個廁所。學校不夠,便引入宗教,商會,工會等辦學團體,給他們土地隨他們辦學。
然後就是失業問題,要怎樣解決?就是公共建設,特別是地鐵,我的外祖父告訴我,那時候到處都是失業,一片愁雲慘霧,當開始地鐵工程時,大家都有飯吃了。我外祖父也在裡面找到工作,當炸藥專家,而他其實是不懂炸藥的,胡裡胡塗就養活了一家人。
同時,跟西方談好出口市場,引入外資,用輕工業例如玩具等把失業人口養起來。不斷把國民黨丟回臺灣,共產黨擲回大陸,丟不走的,就把他們隔開。把國民黨丟進老遠的將軍澳(就是後來聞名的調景嶺),就是為免他們再在市區互相動手。
所以即使跟現在相比,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當年的香港人,還是覺得香港是好地方:如果你非要跟加拿大,美國,瑞典比較,那沒得比。但要跟廣州,上海比較呢?好得不得了。
你看六十年代當時的香港報章,或者留下的文字資料,例如馬文輝,他們再怎樣批評香港政府和現況也好,都承認和珍惜香港的制度與自由。六七暴動也就是香港的內戰,是香港走向下一個時代的分水嶺,那並不單純是香港自己的轉變,也是國際形勢轉變導致的:
1.珍寶島事件,中蘇分裂,中美交好(乒乓外交)
2.中共收斂了自己在香港的行為
3.暴動導致了資產轉移,大量舊富整個家族逃離香港,階級流動變輕易
4.舊富離開,導致新晉本港資本家的崛起,表表者是李嘉誠香港的港督,一貫是由大英帝國「殖民地部」出身的官僚,也就是當成殖民地管,但是去到六七暴動之後,英國派出第一個不是殖民地部出身的港就,也就是外交部出身的麥里浩去管,比起公共行政,他更懂外交與政治。
因為英國察覺到一個基礎問題:香港的人口和複雜程度,已不能再單純用傳統「殖民地」的心態去管理。嚴格來說,是因為大英帝國已經掛得差不多了,所以根本就不再需要「殖民地部」,除了香港之外那時的大英帝國已沒幾個像樣的殖民地,別說印度埃及,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獨立了。
麥里浩的上任,可以寫一篇很長的文章,但側寫的話,有一個說法很能表達麥里浩為何改變了香港,就是英國那邊批評麥里浩治下的香港,是不聽英國話的「香港共和國」,麥里浩的政策,就是不把香港當大英帝國一部份,而是把香港當獨立自治領去治理,去到強調廣東話文化以及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提倡香港人愛香港的理念。
麥里浩對香港人而言,就大概等於臺灣的蔣經國。麥里浩只是個被委任的港督。就像蔣經國也不是民選出來的。怎樣也很難否認,他們結束了最黑暗的時代。而民主化都是在他們任後產生的。
當香港人把香港視為最重要的家園,而不再是臨時避難所,香港才走出黑暗時代,而冷戰也走向後期,文革也走向結束,才導致七十年代去到二千年,那三十年的香港,那個大家所知,繁榮安康自由的香港。
就像你唸中國史的朝代一樣,香港歷史,也是有不同的朝代。(在此之前是葡屬香港與清屬香港)(英屬香港)軍事基地時代:1840年代鴉片戰爭建立了香港。殖民地時代:1870年代太平天國結束使香港移入大量漢人居民。英國屬土時代:1900年代新界的加入使香港領土完成,香港走向一段和平安穩的時代,香港的集體運輸例如電車,鐵路,巴士多是這時期建立的。動盪時代: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國統治削弱。
國共內戰讓香港走入大規模成長與動盪不安,終至內戰復興時代:1970年代六七暴動,導致麥里浩上任,使香港進入繁榮時代。(由英屬香港過渡至中屬香港)一國兩制時代:1990年代六四事件,使香港感到只有民主才能保護自己,開始大規模追求民主。2000年代香港的民主被取消,但期望慢慢再民主化,感覺民主似有若無,而基本法和人大承諾,在2017年,香港可普選領導人。
這篇文集中討論的,其實就只是1950-1970那一小段而已。你可以看到,香港的歷史,好像算命一樣,似乎是20-30年一個時代,而我們大概在1990年開始的後六四時代的末期,六四帶來對民主的希望,去到今天已經破碎。
六四後的中國,異常的強大,基本法被證明毫無信用可言。去到2016年魚蛋革命之後,未來是甚麼時代?我沒法說出來,現況是,中國破除了普選的承諾,民主的希望幻滅,經濟因為寡頭而走向停滯甚至倒退,不斷有抗爭者因為參加了雨傘革命或魚蛋革命而被控告和關,議會則再也沒有平等的參選權。
屋邨出現有重金屬的水,大學的體育館倒塌,地鐵站出現豆腐渣工程,醫院變成戰地醫院,以上皆無人負責。
反正誰都看得出,去到2020年,香港,臺灣,美國的大選都會結束,香港就會走向下一時代了,美國總統是誰,臺灣總統是誰,香港特首是誰。大概會決定了香港的未來,但怎看下一個時代都很像另一個動盪甚至黑暗時代就是了。
陳明通: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是禁區免談
回覆刪除陸委會強力抗韓,加速修法規範兩岸政治協議,赴港也要管
就在韓國瑜訪中行引起爭議之際,行政院也通過陸委會研擬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未來涉政治議題的兩岸協議,協商前後皆需通過立法院高門檻審議,再經全民公投過關始能生效。同時藉韓國瑜訪中爭議強化陸委會乃至行政院之主導權力。
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中國宛如催化劑,讓陸委會火力四射,除了怒槓韓國瑜,行政院會三月二十八日也通過陸委會研擬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規範涉政治議題的兩岸協議,協商前後皆需立委出席及同意達各階段人數四分之三的雙審議通過,再經全民公投過關才生效。
同日說明草案的記者會上,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直指韓國瑜訪中是中國精心設計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之旅,強調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試圖以下層建築影響上層建築,像到福建就是強調「融合」,「你為顧腹肚接受他的採購,有一天佛祖也變成他的,不是你原來的信仰。」陳明通說,韓若當領導人,國家危如累卵。陳四月一日於廣播訪問更加碼說,如果人吃得飽就好,那跟豬狗禽獸有何差別?
陳明通指出,和平協議、和平宣言,協議含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者,皆屬政治議題;服貿協議如隱含一中原則,也屬政治協議。
韓國瑜訪中後,陸委會也研擬修正《香港澳門關係條例》,規範往後地方首長訪問港、澳的申請流程及行為規範,比照訪問中國採取「許可制」。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也再次批評韓:「不應全程客隨主便,毫無警覺。」並已建請內政部聯審會通知韓國瑜一個月內說明進中聯辦的情形。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也加入「尚方寶劍」:「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毀棄或變更,不得做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之項目。」對此,陳明通直接挑明,「習五條」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就是禁區、免談」。但他說,國民黨提過邦聯、前總統陳水扁提過歐盟模式,因不矮化主權、影響憲政,仍可談。
但關注修法的立法院法案助理指出,草案與其說納入立院及人民強力監督,不如說是藉韓國瑜訪中爭議來強化陸委會乃至行政院之主導權力。他解釋,所謂政治議題是由行政院認定,再交締結計畫及憲政、政治影響評估報告給立院審議,「若換藍營執政,在政院這關就不認定是政治協議怎麼辦?」https://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03&i=TXT20190403113833J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