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度假的意義?(作者:沈道廷)

上次有個朋友找我聊到,他觀察身邊幾個收入高的年輕朋友,也許喜歡買房買車、或買精品迷手錶,但看他們從事「度假性質」活動的比例,卻可能比普通收入上班族略低。

我告訴他,我的答案是:【舉下面這篇例子來說吧~你們多數人眼中出國渡假花費17萬,在我眼中成本卻可能超過317萬!】

317萬是什麼概念?

可以多買一台跑車;
一口氣收藏數款熱門勞力士;
在桃園買間中古屋當包租公;
再不然,無腦丟0050有機會每年收15萬被動收入。


如果把出國渡假的預期成本拉高到317萬,我相信大半的人都會跟我一樣,再三考慮是否要去做這件事。

到底是怎麼計算的?

就是金錢價值觀差異:"普通消費思維"重視「這會花多少錢」"機會成本思維"認為「沒賺到等於虧損」

所以,普通人看「渡假200多天花費17萬」,意味著銀行帳戶內有這樣的儲蓄,出去玩個半年一年回來,頂多就是把這個金額的數字花掉罷了,貌似也沒多少。

但對於機會成本思維的人而言,凡事會同時加入「時間與工作的機會成本」去計算。

簡單來說,眼前這17萬或許不多,但如果因為出國玩半年一年,無法全心全意進行本來的投資或工作,導致收入預期「少賺」300萬;那麼,選擇渡假的成本認列為「17萬+300萬=317萬」

題外話。

就我所知,很多"傳產老闆"其實都屬於機會成本思維者,故時常喊著「自己做A會虧多少、選B會虧多少」,甚至「把預期卻沒賺到的部分通通都認為是虧損」,聽在旁人眼中只會覺得莫名其妙,也會造成跟員工之間的摩擦。

我認為這沒有對錯,或許就是這樣的性格,才讓他們明明能力普通(有些傳產老闆真的不算聰明),卻能穩健累積出超過常人的財富,這樣的思維絕對存在關鍵影響。

無論如何,我認為「時間與心力」最寶貴;若身邊長期相處的對象盡是些「每天虛耗時間、負面能量沒鬥志、成長速度不夠快」的類型,只會混在一起浪費時間,兩害取其輕,我還寧願選擇出國渡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