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國教育系統的國文,我稱其華語文。而華語文教育作為思想載體,在哲學上傳遞的即是儒家思想。在檢視儒家思想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哲學在討論的內容為何?
1.形上學:討論實體、宇宙、人類、神的存有。
2.知識論:討論知識的來源與知識如何獲得。
3.價值論:討論價值的界定,何謂道德,怎樣算是美。
若以此種觀點對(學校傳遞的)儒家思想進行檢視,會發現學校的儒家思想只有價值論中的道德哲學而已。也就是說,以學校傳遞的儒家思想所建構出來的社會,可以稱為所謂泛道德主義社會。也就是無論任何人事物,一定都得先貼上好壞的標籤。不然就沒有辦法進行下一步的思考或行動。
正因為道德戒律約束了個人自由,儒家思想甚至可以說是反智的威權主義。長期以來,台灣的社會不求真理,不懂解決系統性的問題,只求合乎集體道德的弊病就在於此表露無疑。
學校教育從小就教育學生要守規矩,將守規矩擺第一,將學業擺在第二,最後才是體育、美學等其他的部份。卻很少沒有教育學生要去思辯,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什麼要去守這樣的規矩,規矩一定都是對的嗎?)
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無論是家庭或是學校,都是從小就去教育學生要去服從權威而不准多問。有這種文化基底,難怪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那麼習於作為奴隸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