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congress.tw/?p=12132 http://newcongress.tw/?p=11722
道路平權問題不單純是個階級問題,更不單純是個高級四輪與低賤二輪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考量稅金、油耗、排氣量等等…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內側禁行機車早已不合時宜 |
從1978年,台北市中山北路的禁行機車道開始,1985年開始在台北市設置兩段式左轉,到1999年「機車交通管理政策白皮書」,考量用路安全明定兩段式左轉。法規制定的思維是風險管理,畢竟在當年不用戴安全帽而且道路充斥綠牌機車的環境中,就算是在內側,想要左轉跨越路口確實危險。但在今天的馬路上,還是充斥著那一些動力不足以在內側行駛的機慢車或是50cc嗎?
你也許會好奇,為何左轉需要一定的動力? 這是為了與後車保持適當的距離,因此左轉車必須有一定的加速能力, 要是加速能力不足,距離過近就會導致後車追撞前方左轉車的情況發生。現今的機車,多數白牌車中也具有與汽車相仿的加速能力,也就是說技術的演進, 讓當年的機慢車不再是機慢車了。但我們的政府機關單位真正的問題是立法遲滯,畢竟從1978至今已經40年,1999至今也近20年。
政府早就應該通盤檢討交通政策了,內側禁行機車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舉幾個該做的:
1.完善大眾運輸工具減少私人載具,以解決塞車問題。
2.提升考照難度,落實違規記點制度,擴大吊銷駕照,以減少三寶。
3.妥善規劃行人、自行車、機車專用道,保護各式用路族群。
台灣交通亂象的根源是駕照濫發,中華民國的駕照幾乎可以說是用錢買的,有繳錢就能過關,上路之後才是真正學習用路的開始。
在日本,一張機車駕照考十次是很見的事情,甚至有人考了50多次。亞洲各國考駕照可以參考這篇: 《台灣路考特別難?這些國家的路考要你喊救命!》。從2015年開始,台灣的汽車車考照制度也開始變難了,這是好現象。
但是台灣機車充斥的現象其實也是反映出東部、 中南部落後地區的交通建設嚴重不足。在彰化雲林嘉義或者是花東地區, 沒有汽機車,動輒就必須浪費40分鐘以上的時間等公車。
總而言之,「自由選擇」是否兩段式左轉,是一定要開放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要消化錯誤制度所造成的交通亂象,也許還要很久的時間。
若仔細觀察馬路上的二輪風貌,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常見的125cc速可達機車,近年來更多了不少紅黃牌的大型重型機車,以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的小型電動車。
其實125cc速可達在台灣的盛行,可歸咎於三點因素,一是公共運輸系統不足,二是汽車停車地點難尋,三是機車持有成本低廉,這些原因造就了台灣機車王國盛名,但這些條件不見得是好事。
對許多人來說125cc的機車不是很夠用,對跨生活圈的通勤族來說,當通勤的距離增加到一次行程超過38分鐘,會讓人產生嚴重的疲勞,而平面道路突發事件很多,更是讓用路人精神緊繃,甚至發生意外。
高架橋、快速道路、甚至是高速公路是可以大幅度縮短通勤時間的選擇,而封閉道路的特性也遠比平面道路單純、安全的多。
2014年平面道路的直路、交叉路與彎路等類似 平面道路的死亡總數是橋樑與高架道路的48倍 。 (來源:警政署)。 |
但就動力而言目前市售的250cc以下白牌機車,大多要在7000rpm之後才會出現扭力高原,但即便是扭力高原也大多不足2.0kg-m,行駛在快速道路上稍嫌不足。
但這些白牌機車在人口密集的市區使用,一方面是動力過剩,另一方面是密度過高造成空氣汙染。自從2002年開放250cc以上大型重機領牌之後,路權的逐步開放其實能夠簡少許多無謂的浪費,因為通勤使用的汽車很多都是單人駕駛,其油耗與停車問題都是社會與個人的沉重負擔。而大型重型機車的油耗低,體積小,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必須先解決弱智的停車法規)。而在市區,使用小型電動車是減少危險駕駛與空氣汙染的良好解決方案。
因此,在市區交通使用小型電動機車或是大眾運輸工具,在跨生活圈交通使用大型重型機車,是一種節能又經濟的作法,但國內法規卻遲遲不能跟上趨勢發展,甚至還刻意的曲解法規,來阻礙市場的自由發展與公平競爭,就筆者的眼光看來,中華民國交通部不但可以說是怠忽職守,甚至可以說是嚴重瀆職。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包括:
1.完善大眾大眾運輸工具,並提高私人載具的持有成本。
如此一來可以提升大眾運輸工具的效率,減少道路上的私人載具。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提高持有成本不一定是用金錢來衡量,例如提高各式駕照的考取難度也是一種持有成本的門檻。
2.讓動力足夠的二輪運輸工具,都能合法的行駛封閉式道路。
除了大型重型機車,少數動力足夠的白牌機車也應當要能夠進入封閉道路,不但可以節省能源與時間,還可以保護騎士的安全。
3.建立小型電動車輛的管理機制。
但很顯然的,依照中華民國交通部的僵化思維,我們的交通亂象還有很長的一段要路要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