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道德判斷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華人世界(儒教文化圈)的所有民眾,幾乎都被數千年所傳承體倫理道德綑綁,只要一發生任何事情看見任何一個人,都馬上要用倫理道德來進行價值判斷。每件事都要分為好事跟壞事,每個人都要分成好人跟壞人。

這樣的判斷,其實是以動機論,而不是以結果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人被罵了之後就說:「我不是故意的。」用來減少別人的責難。但這改變不了被搞砸的結果。

這個道德框架的性質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1.誅心論(又稱作:訴諸動機)
2.泛道德論(凡事都先用仁義理智信進行價值判斷)

這樣做的結果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產生許許多多充滿好心的但無能的人

耶穌基督的天堂不存在,完美的大同世界不存在,共產主義理想世界也不存在,甚至連在現實世界的公理也不存在,一切的是非對錯都隱含在相對的權力關係之中。

那麼好心又無能的是什麼?他們會堅持,救助弱勢是好,協助貧農是好,廣納健保是好的,開放中國的貧困工人來台灣就業是好的,就算會損及自己國民的利益也要接受難民。

某些人的弱勢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


因為上面這些事情都具有道德正確性,然後好心的無能者就會製造出一大堆慘劇來了。因為他們會無視現實是否有足夠的資源來救助弱勢,他們會同情濫用健康保險的黃安們,他們會無視可能被中國勞工排擠的本地就業人口,他們會無視救助難民可能造成本地居民的危險。

道德戒律僵化問題無解

我看過太多人本身收入不多卻每天酗酒。我也看過不小心懷孕還要每天一包菸,最後生出畸形兒的女孩子,我還看過因為不想聽從老闆的指揮自願離職,後來無業最後變成詐騙集團一份子的年輕人。這些人的弱勢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而且這些人甚至連申請社會的急難補助都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某些跟政府申請各種補助的反而是過的還不錯但是懂得利用法律的有錢人。你看過利用殘障身分汽車免稅然後開賓士S500然後說自己弱勢的人嗎?

問題不是出在有沒有提供社會福利補助他們,而是要怎樣協助他們改變自己的生活。現在政府提供了社會福利給懂得利用的有錢人一起來領,如果說今天要把補助從嚴認定,並挪用經費增聘社工,又會被說是為了選舉綁樁在圖利特定對象,結果變成沒有人要改變事情放著爛。

漠視選擇與責任的之間的關係

我不相信一個人在社會上努力就一定活得下去,但我相信努力掙扎的人混得下去的機會比躺在地上要要別人來救的廢物高得多。但這個社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靠別人來救,廢物企業產品缺乏競爭力找政府,失業勞工找政府,低薪青年找政府,香蕉農夫種太多找政府,虱目魚凍死了找政府,就連跑去印尼販毒要被槍決了也來找中華民國政府。

難道人活著不應該為自己的決定多負一點責任嗎?今天你做了錯誤的決定種一堆香蕉不種芭樂,價格崩盤了難道當初決定要種香蕉的不是你自己嗎?今天你決定要去印尼走私毒品難道你不知道印尼政府抓到毒品走私就是槍決嗎?這些人都爽的時候自己爽,賺錢的時候自己賺,但是要被檢討追究了,要賠錢了就要別人拯救他們。

難道島上住著一群媽寶?還是巨嬰嗎?

要救助弱勢?弱勢本身自己要先爭取,而且每個人都有避免自己陷入不可挽回弱勢的責任。當然在變化多端的世間遇到問題,每個人都可能翻船。就像個人類一樣把自己的錯誤承擔下來吧,就算是面對死亡,又何妨?死亡也不過是一種解脫罷了,怕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