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討論前應該要避免的謬誤

無論討論任何問題,有效論證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的討論最後都被憤怒淹沒、流於謾罵。因此我們應該找出這些謬誤與盲點,才能有效的討論,進一步解決問題,這些邏輯問題羅列如下:

很多人連自己在談些什麼都搞不清楚


1.答非所問


首先要知道的是,我們在論的是什麼?是否是在討論相同的問題。不要懷疑,很多人吵了半天,甚至鬧上法院才發現彼此講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例如說:
甲:「我覺得治安好像變差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乙:「對啊,你看我們都在納稅養那些殺人犯,真是可惡!!」

我們可以發現甲是想討論治安惡化的成因,但乙卻回答不想納稅給受刑人,與治安惡化原因毫無關係。

2.套套邏輯


「套套邏輯」的意思是,沒有給出更具解釋力的論述。

例如:最近隨機犯罪事件好像變多了,我猜這是因為隨機犯罪的發生頻率增加。
這一句話讀完,完全沒辦法對隨機犯罪為何增加,產生任何進一步瞭解。

3.過度推理

常見的例如:「不支持」就被認為是「反對」,「不反對」就被認為是「支持」。甚至「不表態」就被認為是「反對」;「不表態」就被認為是「支持」的例子,也很常見。

「你不支持死刑嗎,那你一定反對死刑了!!」「你怎不發表意見,你一定支持死刑囉!!

其實不支持,和反對還是有一段差距的。不表態,也許是他根本沒有研究這個議題,或是了解議題之後還沒有產生定見。

4.紮稻草人

這種作法,其實就是在為特定的想法貼標籤,有些人會帶著憤怒,認為想法不同的就是敵人。有一種非我族類,其心可誅的味道在。

「你想廢除死刑,那你就是幫兇」、「你支持死刑,你就是殺人兇手」

但事實上,無論是廢死或是挺死,都和幫兇、或是原兇是完全不同的。

5.因果錯置


這種說法常常把社會事件或是天災的原因,簡化成為儒教「天人感應」傳統,用社會事件和天災來執政者作出道德評價。

例如:因為蔡英文當選了,她德不配位,所以出現隨機殺人,是老天的懲罰。

但當時執政的明明還是馬政府,卻可以用儒教的道德觀來抹黑,還有人會相信。

6.錯誤歸因


有些人會說:「犯罪者增加, 一定是台灣變得太自由了所造成的。」

持這種說法的不泛一些保守派的知識分子,但這是非常荒謬的,民主自由從來都不是犯罪的溫床。事實上,很多社會研究都指出,貧富差距才是會破壞社會穩定和提升犯罪的主因。

7.問題失焦

要討論死刑,要先定調是從哪一個面向來討論。

下面是一個失焦的例子:
甲:「我認為死刑是一個人權問題。」
乙:「可是我認為我們不應該花那麼多資源把他終身監禁,會增加社會成本…」

可以發現,甲想討論的是,人權問題,但是乙卻把他變成社會問題。如此失焦自然不會有交集。

8.雙重標準

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應該要標準一致,但是在台灣常常免不了的,就是遇到某些人就轉彎的問題。
大家可以想想,要是被砍的是孤苦無依的街友,會引起這麼大的騷動嗎?
而在早先中國國民黨特務盛行的戒嚴時期的台灣,有很多人被消失了,如今有受到重視嗎?

9.以人廢言

通常,當一個人常常說錯話,就會降低他們的公信力,或者某一個族群,常常講一些不見容於社會的話,那一類的論述就會整個黑掉。他們講的內容,實質措施,都不是重點,發言者的身份才是重點。

比如說:苗博雅一直支持廢死,連帶地在某些族群心目中,她講的話永遠是胡言亂語。

10.誤信俗套

古云:亂世用重典,所以很多人倡議,應該對犯重罪者施以鞭刑。但是那是古代以法家施政,在秦國,動不動就施以肉刑。割鼻子,鋸雙腿,挖眼睛,讓社會上多了一大票殘障,其實對社會的生產力沒有幫助。所以亂世用重典是錯的,他不是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方式。

但在台灣它卻被當作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真理。事實上,他解決的潛在對象可能是所有的人民,因為有這樣的法,它就有機會判在你身上。

11.忽略成因

因為以上的邏輯問題,加上特定的媒體狂帶風向,讓台灣人沒有辦法真正去解決造成這個社會問題的根源,也就是裙帶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巨大財富差距,未來,這個問題恐怕會再惡化下去。

如果你討論的對象,一直犯這些錯誤而且講不聽的話,就不要理他們吧,因為那些人只是看起來像人,但是沒有思考能力的東西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