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儒學對於經濟與科技是否有幫助


儒學對於經濟、科技有沒有幫助?首先要先理解現代世界是怎麼產生的。

目前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不是由儒學建構出來的,而是源自於英國的自由主義與源自於德國的社會主義互相抗衡而成,儒學的影響一直在消退。

很多人以為儒學傳遞的媒介是學校課本,其實真正儒學傳遞的媒介反而是家庭與校園生活的規訓,我們常常聽到大人要求小孩要:乖、孝順、聽話。這一類的要求其實就是源自於儒學的傳統,仔細把儒家十三經研讀過會發現十三經的內容扣除名教的規範(禮),占噬用的經文(易),其他大多數都是日常生活的道德生活要求,而且只有要求下位者,沒有要求上位者。

真正要談儒學的話不可以切割它宗教的部分,因為易經實際上是經學裡面最重要的論著,偏偏又很多人因為擔心儒學被列為宗教而踢出教育體系而不談。事實上易本身就是一個古代天官占卦後的記錄說明書,他是在說明什麼呢?

其實就是在測量古代統治者的「德」夠不夠,如果不夠的話就代表他不能統治了,就是所謂「德不配位,地動山搖」典故就是來自於此,德後來被延伸為世間上所有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要是沒有符合社會規範就會「失德」產生自然災害。

當然這樣的說法,現代人難以置信,更玄的其實是朱熹,他認為所有東西都是由「氣」構成的,只要加上不同的「理」就可以構成世間上的萬物,這根本與現代的物質科學毫不相符,但是這卻是數百年來科舉的考科。

也就是說,依照儒學發展,是不可能產生自然科學的,因為他們了解事情都是用幻想的。舉個例子,因為竹子空心所以認為竹子虛懷若谷,因此竹子是有德的植物。請問可以告訴我什麼是有徳的植物嗎?

若是談論到經濟,儒學也沒有辦法催生發達的經濟,雖然說宋代確實在當時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但是宋代的時間是西元960-1279,也就是說當時的
歐洲根本也還跟儒學的世界差不多,還活在一切都是高大上的神權教會統治的年代,但是1517年啟蒙運動之後一切就改觀了。從此東方看不到西方的車尾燈,到現在都還看不到。

儒學是沒有辦法產生現代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的概念必須從保障私有財產發展出貨幣制度,接下來產生銀行能夠大量融資,才有機會成立公司企業,進行大規模跨海貿易。這樣的過程,這大概是在16-17世紀才從歐洲產生,接下來才慢慢的擴展到全世界。

要是在儒學的觀念其實是公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皇帝想要沒收誰的財產就是全部充公,當然他會找一個看起來比較符合儒家道德觀念的理由,比如說在明代的首輔張居正死後所有財產都充公了,因為皇帝認為他貪汙。

從王莽託古改制來看,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變更幣制、更改官制、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廢止奴隸制,以公權力平衡物價,增加國庫收入。等於是把經濟制度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公有制是不能產生大規模的市場經濟的。

另一方面儒學的觀念裡面,所有的人民也都是天子的臣民(臣本身就有奴隸的意思),沒有得到天子的許可就離開天子的統治等於叛國,想要從事海上貿易的人都要跟天子對著幹,幹的贏的話就變成海賊王,幹不贏的話不是被招安就是全家死光。在元明清三代海上貿易都經常被政府嚴格禁止的,古代的海上貿易走私可能比政府眼皮下得多很多。

但是20世紀80年代的東亞經濟,確實因為儒學的一個特點而讓東亞變的富有,就是奴性很強,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個週休一日,星期天還會兼差的年代,那個媽媽都不用工作但是爸爸狂加班賺錢的年代,那時候正好是個人電腦興起,美國企業把大量的代工交給了東亞這些美國小老弟。

東亞的經濟起飛主要是依靠大量便宜勤奮的勞工


當時大量便宜勤奮的勞工正好是美國的好幫手,但是2000年之後,共產主義從東南亞和中國漸漸消退後,那些窮到只要賞碗飯吃就搖尾巴的低廉工人也加入競爭之後,台灣勞工就漸漸賺不到錢了。

儒學還有一個特性,會降低民眾的差異性與創造力。儒學在古代基本上就是管理士大夫跟吏的工具,很像是現代的軍隊管理,這有多麼扼殺創造力呢?

所以想要產業轉型是極為困難的,可能有一些人會想拿韓國日本來救援,說他們也是儒教國家為什麼能產業轉型?其實日本從來都不是完全的儒教國家,他們最主要的是神道教與佛教。大韓民國也不是完全的儒教國家,他們文化的基底是薩滿教,最大宗教是基督教。所以他們的文化基底跟台灣差異很大,這需要量外寫一篇進行討論。

正是因為僵化思想的阻礙,台灣的產業轉型在老人把持之下是不可能的,
所以台灣民眾在不能代工賺快錢之後,很快就變成窮鬼了,現在比的就是老人死光的速度跟台灣變窮的速度,假如老人死的夠快,那也許台灣的產業還有一點起死回生的機會,要是等到資金都跑光了老人還沒死光,台灣可能要花半個世紀才站得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