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納粹德國的體制(維持市場秩序≠國家介入營運)

華人的歷史教育中,對於能讓國家富強的領袖或政策,往往會有較多正面的評價,回顧納粹德國從一次大戰後的經濟復甦之路,確實和美國與英國的復甦大不同。



一次大戰後,英國和美國仍然維持自由市場經濟,不過政府對於照顧社會弱勢的程度有所提升,而德國逐漸轉為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向,用國家的力量去主導國家的經濟發展。

納粹德國是個黨國體制的極左派國家


德國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賠款及戰爭導致資源透支,劇烈影響國家財政:一次大戰時,許多參戰國政府大量印製鈔票以應付各種支出,導致各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巨額的戰後賠款,更讓德國馬克貶到一文不值,最後包含德國在內的戰敗協約國,只好接受付出美金和黃金的賠償。當時聰明的猶太商人和銀行家,看準這一點,先一步透過大量採購拉抬美金和黃金的黑市價格,德國馬克對黃金和美元大量貶值,德國銀行家變相迅速血洗中產階級的儲蓄,使得大量社會主流人士瞬間變為貧窮,越來越多德國人對猶太銀行家的痛恨程度直線上升。



因此德國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貨幣的基礎,不以黃金為本位,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德國有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就製造相對應數量的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希特勒開始一連串的改革,首先便是拒絕賠償及否定《凡爾賽條約》;1932年德國發展公共建設大興速公路,實行改良科學與科技;1934-1939年間設立許多國營重工業工廠,將失業勞工引入工廠工作或鼓勵從軍,並完全控制薪資,精確計算出整個經濟體系的勞動價格,進而把財政完全穩定下來。



當國家強迫所有人接受平均月收入1萬元,假設該國勞動人口是10萬人,那麼這個國家的勞動力價格就固定在10億元,只要掌握到民生必須品的價格、消費人口就可以精準計算國民消費力,快速壓制通貨膨脹,將物價控制在人民可以負擔的範圍內。



當時納粹便是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就業問題,失業人口從1933年的600萬人減少到1938年的100萬人,幾乎全民就業,當時德國總人口約6600萬。納粹黨於1933年5月成立了「國家社會主義人民福利機構」,簡稱NSV。這一巨型機構統籌了全國的福利發放,然而,這個機構是納粹黨的黨營機構,其組織方式也是完全按照納粹黨式組織的。通過NSV,納粹黨吸收了大部分慈善機構,從而將慈善事業也變成了納粹一黨專營的事業。NSV經營的慈善業務範圍極廣,從老兵、青年與殘疾人的福利事業,到給工人子女提供幼兒園,幾乎無所不包。



工業必備的天然資源價格勢必操縱在其他國家手上,只得任由別人開價,需要石油就必須用國內出口商品去換,無法像國內一樣控制商品價格。一旦無法控制進口貨物的價格,一個國家就容易變成協助別人生產的工業奴隸國,於是希特勒企圖干預資源產國的政治與經濟,將勢力延伸到鄰近的國家,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德國派軍隊到周圍武力較弱的國家「協助穩定局勢」,配合實施德國擴大內需的計畫,然後用便宜的價格來輸入農產品和礦產品。



但是增加軍隊和軍事開支又會消費掉公共開支的需要,所以納粹德國就靠著不斷建立軍隊,然後壓迫其他小國,得到更多便宜的農礦產品,再來建立更多軍隊,以此循環持續擴張經濟。



可是軍隊仍舊不是製造業和農業生產者,軍隊要在整個經濟過程中提供的生產力,可行的方法就是用軍事的方式去得到低價的資源;例如國家進入口100萬噸的糧食,價錢原本是15元,用軍隊干涉他國市場而讓價格跌到5元,這中間的10元價差就可以算是軍隊產生的,軍隊生產力就是「1千萬元」。軍隊愈來愈大,就要製造愈來愈多的產值,要產生愈多的產值,就要有更強大的軍隊,不停地循環才能夠收支平衡——軍隊的運作也是離不開經濟原理的。



希特勒掌控德國後做了三大政策:控制所有價格,包括薪水、物價與國民生產力;以不借貸的方式用國庫來增加公共建設;擴大內需與增加資源生產力,讓德國本身達到自給自足的規模。



希特勒把這三項措施發揮得淋漓盡致,即使德國戰後像是一個破產的國家,但國家的國民教育、制度、科技與工業各種設施是不會立即消失的,透過適當的資源整合,德國經濟快速的從一次大戰後復甦,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比1933年納粹黨剛上台時增長了102%,人民擁有較高的就業機會,國民所得也明顯增加了,失業率則降低到1.2%,遠低於同時期的其他工業化國家。納粹德國經濟規模遠超英國、法國,上升到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當時世界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美國和蘇聯)。納粹德國治下雖然成功改善了失業率,甚至在1938年出現了工人短缺的情況。



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同樣是在這一年,這一年的政府收入則是177億帝國馬克,支出則高達300億!



到這時,德國的財政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為了保證德國的戰爭機器和福利體系的運作,希特勒只剩下了以戰養戰的道路。隨著戰爭爆發,德國人的掠奪也從猶太人擴展到了整個歐洲的非德意志人身上。如1941年德國發動希臘戰役占領希臘全境之後,向希臘中央銀行「借」走了4.76億馬克,這筆巨款一借出就好似泥牛入海,再也沒收回來。被占領的其他國家也沒逃過被搜刮的噩運,如荷蘭被徵收的各種費用竟然比該國全年的財政收入還要多。



戰時的另外一種搶掠手段則是轉嫁通貨膨脹。通過在占領區發行無準備金的紙幣,德國士兵可以輕易的購買大量當地產品,當時一個德國士兵在前線每月可以得到300馬克,而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只有50馬克。



納粹的以戰養戰體制並沒能維持多久。隨著1945年德國戰敗,希特勒締造的經濟神話也隨之灰飛煙滅。在這個過程中,德國的普通民眾貪心於納粹提供的福利政策,從而自願綁在了希特勒的戰爭機器上,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整個國家被分割占領半個世紀。



二戰時期掠奪的巨額財產,最終也以賠款的形式吐了出來,據統計,二戰後德國向各國支付了約640億的賠款。

其實納粹體制是很好的試紙,認為納粹屬於右派的人幾乎都是左派的成員,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邪惡的政權不會是左派的。他們甚至還發明了納粹的黨國體制是一種大規模私有化資本主義的謊言。

事實上用國家、黨、軍隊去干涉市場,貿易、薪資,掠奪他國資源,並透支國家總體生產力來發放福利政策不可能稱之為大規模私有化自由市場經濟,都被政治力徹底之配控管了怎麼達成自由市場經濟?有些人的大規模私有化的定義跟一般經濟學教材的不太一樣,就代表他們又再胡說八道了。

也許大家看到這裡會覺得很奇怪,幾乎所有政府都會利用法規來干預市場呀,難不成政體都是左派國家了?

各位必須先建立一個觀念:維持市場秩序≠國家介入營運。

很多人以為川普現在進行保護主義是左派政策,其實正好相反,要求公平,合乎WTO規劃的雙邊貿易,正好符合古典自由主義的契約精神,真的要算的話是右派政策。

活在那種社科院學店生亂講而建構的政治光譜下,是不能理解美國的政治體制的。在社科院學店生的光譜下,你將會發現所有的政黨都是右派的,而左派的一個都沒有。因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存在。

基本上美國左派頂多只能像民主黨那種社會自由主義就是極限了,比民主黨還左的是沒票的。

在美國「社會主義者」是髒話,拿來罵人老是幻想不切實際的那種髒話。

而共和黨是右派,票源包括基督教保守右派、古典自由派,自由放任派,另類右派,還有民族主義者,這裡的民族是政治經濟共同體,而非種族主義者。

但美國的政黨沒有任何一個反對自由市場經濟,還能選上公職或代議士的。至於郭台銘那種靠共產黨扶植的企業,在美國人眼裡絕對是左派的。

美國人反對國家或政黨等介入企業營運,這是有嚴格規範,在很多州甚至連水電瓦斯汽油都是民營的。

所以政府維持市場秩序≠政府將手伸入企業營運,這個觀念確立之後,就能很容易地區分政體偏左還是偏右了。

事實上現存的所有政體幾乎都是包含自由市場經濟的混合政體,至於是偏左還是偏右,就看看那些政體的企業裡面,有多少公股介入企業運作就很清楚了。

1 則留言:

  1. 拼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型態


    https://www-ss7bl.blogspot.tw/2018/04/blog-post_25.html?showComment=1526021256812#c797121047519708291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