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互動的臉友應該都知道我是贊同而且奉行綠色消費跟支持環保的,我兩個月一期的電費已經一整年都平均只有三百多了,可是前陣子還是一直槓上環保膠,因為我反對沒有成本觀念的環保
什麼叫沒有成本觀念的環保?
下午有朋友跟我聊到環保議題,對方提出一個假設,『如果限制科技發展可以有利環保,那麼環保跟科技二選一你怎麼選?』,我的答案是毫無疑問選科技,而且我寸步都不能讓,如果必須妨礙科技進步那我選擇犧牲環保
========
對方問為什麼我這麼激進的理由,我的理由是,『你有想過犧牲科技的代價是什麼嗎?』
你有想過假如明天沒有了洗衣機,那麼整個人類世界花費幾十年努力的性別平權,一夜之間就會全部垮掉回到一開始嗎?如果更進一步,把萬惡的資本主義流水線也消滅,你有想過,沒有了廉價到可以隨意浪費的食物跟隨意丟棄的衣服,那麼幾百年前,一個女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在織布跟洗衣服的時代就會回來了嗎?我們今天能有這樣高的道德標準跟人權要求,完全是依靠科技的支持才能維持,講最現實的,如果今天大家繳不起這麼高額的稅那麼國家還有能力負擔任何社會福利嗎?別說什麼救濟清寒弱勢翻轉階級了,連義務教育跟基本人權都全部必須取消國家才能維持運轉不崩塌,你知道資本主義出來之前全世界人類識字率只有百分之一嗎?
倉秉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今天人類會對自己的行為有罪惡感希望自我約束減少無意義的破壞,那是今天的科技用極少的人力就能生產大量的資源,以至於人類把道德感跟生存需求往上修正再修正又修正,假如每天過得連吃飽都不可能的生活,很多人會連羞恥心都放棄別說維持這麼高的道德標準,不要說限制,光是科技沒有持續進步,今天人類的社會道德與人權標準就會開始下修,人類就是要維持看得到更好的生活.否則無法愛他人的生物,你要先承認這個事實,才能面對現實
========
那麼環保問題怎麼辦?首先科技跟環保真的是對立的嗎?想要環保缺乏科技真的辦得到嗎?我不覺得電動車是石器時代的人可以發明得出來的東西耶!
人類意識到科技在破壞環境,同時也試圖在用科技解決問題,最後是環境先完蛋還是科技先解決問題?說真的,我不曉得
可是假如結論是前者,不放棄科技人類會先玩完,那我接受這個結果,我不想回到野蠻愚昧的文明,不然你先放棄洗衣機跟抽水馬桶,然後回歸不准女人工作,把女人一生綁定在洗衣房跟廚房的生活啊!
生質塑膠環保嗎?
回覆刪除生質塑膠(Biomass Plastics)是利用玉米、小麥、馬鈴薯等所富含的澱粉、纖維素為原料,並運用生化科技,經過精煉、發酵、合成等程序和其它可藉由堆肥過程分解的聚合物所形成的聚乳酸。它根本就不是塑膠,但與一般的塑膠有類似的機械性能與物化性質,外觀與材質看起來與PET聚酯材無異,所以也可以做成塑膠袋、包裝容器(超市蛋盒、生鮮托盤)、市面上常見的透明杯(思樂冰中/大杯的飲料罐等)。
除了包裝材的用途,為營造環保的綠色形象,世界各大廠牌也有應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譬如:2004年日本的富士通所生產的筆電外殼就全面使用生質塑膠、還有日本pioneer所研製的藍光光碟片基材就是使用玉米澱粉化合物、SONY隨身聽的機身主體採用植物原料是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
Wal-mart公司早就將PLA應用於蔬果類包裝、歐洲的Marks & Spencer, Auchan,Co-op Italia和Delhaize、韓國的E-mart以及家樂福等已使用PLA作為農產品的包裝材多年。還有,生活用品(如尿布)、休閒產品(如水壺、運動鞋、滑雪靴等)、汽車工業(內裝飾板、被胎蓋等)。2008年全球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產能大約是30萬公噸(計有PLA、PHA、PHB、PHV、PHBV),約占全球傳統塑膠用量(2.3 ~2.4億噸)的2%,因為目前使用量小尚未達到回收處理的經濟規模,所以各國大多以成本低廉的焚化方式處理,回收來堆化肥者反倒不敷成本。PLA由美國的Monsanto所研發出來,為受阻的基改作物改以『非食用』性質尋求新的去化管道→生質塑膠。美國本土並不多,歐盟對PLA的應用相對保守,有些還甚至禁用。
生物材質塑膠(Bioplastics)是新近發展的一種綠色高分子,截至於目前為止,台灣還無法自行研發這種產品,所有的生質材料百分之百完全仰賴進口,這又和我們的石化能源有98%是靠進口而來是一樣的困擾。
台灣所進口的生質材主要是PLA,其生產過程當然會比一般的傳統塑膠消耗能源少(譬如:製造1kg PLA只需要58MJ能源,但是PS則需要耗能85MJ,PET/PP/PE則需要80MJ),也相對的有較低的排碳量(譬如:生產1kg PLA會產生1.8kg CO2,但是PET則會產生3kg CO2。),同時水量的使用也比較少,(譬如:生產1kg PLA用水量約50kg ,但是PS則需要150kg),所以有人稱之為『綠色塑膠』。
我國的生質塑膠市場的接受度是在郝龍斌任署長時所極力推行的『限塑政策』之後,當時除了紙餐具極度缺貨,眼尖的商人以環保自許,自國外引進成本不便宜的PLA以為因應。加上商家或企業主的綠色形象考量,所以漸漸行銷起來。
環保署的統計,97年一年的使用量約1,500公噸,後續應該會持續的增加。這些沒有回收標誌的廢棄物,本應與一般垃圾一起焚化處理掉,但是因其外觀不容易與傳統塑膠作區隔,一旦參雜混入回收系統之後,猶如搗蛋的攪局者,造成一般塑膠二次料的品質不良,足足讓回收處理的廠家傷透腦筋。所以環保署依廢棄物清理法於今年3月1日開始,公告生質塑膠為應回收廢棄物,並要求製造業者依廢棄物清理法第19條規定加強生質塑膠材質容器的辨識度(除了回字型的回收標,還要三角型的塑膠回收標誌,其中間的符號為『7』,三角型的底下也要標示『PLA』)。同時要求責任業者成立共同回收組織,採自行回收方式。
以傳統塑膠容器每年回收量約17萬公噸而言,生質塑膠約占不到1%(1,500公噸/PLA年產量),因為量少無法達到回收處理再利用的經濟誘因,大多採用又快又便宜的焚化方式處掉,那麼又何異於所謂的『一次用產品』?根本與當初的環保訴求背道而馳,也讓環保署規畫的『全分類、零廢棄』前功盡棄。生質塑膠的循環機制,必須要在特殊的環境下才能夠分解,也就是要在密閉處理廠以厭氧菌使其分解。在堆肥的過程中,不但費日耗時而且也會釋放甲烷,所以說PLA環不環保還頗具爭議性。
當初生產廠家極力遊說推廣之際,並無詳盡的後續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機制,環保署就應該為環境把關,斷然拒絕才是。何況,對於基改作物所造成的廢棄物,在焚化與掩埋或自然分解的過程,是否將會造成環境的二次汙染都沒有釐清。只如今,環保署應給責任業者一定的壓力,促使其加速推動自主回收再利用管道,以符合資源循環型的環保理念。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