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期的經濟學人雜誌中,有一篇關於台灣國防的文章,十分有趣。
文章中說,由於現在中國的軍費高達台灣的數十倍,所以台灣無法在傳統的戰鬥機、坦克車、大型軍艦等項目上與中國競爭,再加上在國防上是守勢,所以台灣目前採取的是「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
二、
在這個「豪豬戰略」裡,有三個重點:
一是使用智慧型水雷,二是發展武裝無人機、遙控無人碉堡等,三是大量生產飛彈,搭載在移動車輛、小型快艇、或是遙控無人快艇上。
台灣需要的軍事戰略應該是不對稱作戰的豪豬戰略 |
三、
依照經濟學人雜誌的說法,這個戰略的優點,是易於隱藏,不會被中國的飛彈與飛機摧毀。而且這些武器都是低成本的,台灣可以自己大量製造。
這個戰略不但是美國軍方極力推薦,同時也獲得蔡英文政府的支持。
四、
但是文章中也提到,有些軍方高層不完全同意這個戰略。他們認為,台灣還是必須保留相當的經費來購買昂貴的戰鬥機、大型軍艦、以及坦克車。
他們也說的很直白,”Big-ticket items parade well”,意思是說,大型的武器裝備在閱兵的時候很好看,可以達到激勵民心士氣的作用。
五、
在我看來,台灣現在所採取的豪豬戰略,基本上就是越共在越戰中的打法,但是加上了高科技的武器裝備,讓敵人找不到我方的主力,讓敵人不知道要攻擊哪裡,但又隨時可以從暗處下毒手攻擊對方。
六、
人類戰爭的歷史,其實一直都是新的戰法打敗舊的戰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機關槍的大量使用,改變了戰爭的型態。但是一開始,許多將軍們還是迷信衝鋒,讓大量的士兵無辜慘死。直到戰爭後期,雙方才了解到,壕溝戰是唯一的致勝戰略。
到了第二次大戰期間,坦克車的大量使用,又改變了戰爭的型態。但是法國的將軍們還是迷信上一次戰爭中的壕溝戰法,在戰前把大部份的國防經費都拿去蓋馬其諾防線,結果讓法國慘敗。
到了韓戰,美國一開始又迷信上一次戰爭中的坦克車,而且美軍的指揮官沃克上將(Walton Walker ),也剛好是二戰期間戰功彪炳的戰車兵團指揮官。
但是韓國的山地不適合坦克車移動,所以美軍被中國解放軍打得很慘。後來沃克因為車禍意外身亡,由空降兵出身的李奇威上將(Matthew Ridgeway)接手,好不容易才扭轉了戰局。
到了越戰,美軍又迷信空降兵,而且主導戰爭的泰勒上將 (Maxwell Taylor)跟魏斯莫蘭上將(William Westmoreland) 都是空降兵出身,結果又被擅長游擊戰的越共打得很慘。
七、
經過了這些戰爭,美軍應該已經學到了教訓,知道戰略應該與時俱進,不能一味抄襲過往戰爭的歷史。
我們不能倚靠上一次戰爭中的主要武器,也不能倚靠在上一次戰爭中戰功彪炳的將軍。
而台灣的軍方、民眾、與政治人物們,不知道是否能了解這個道理?
募兵陣痛期澆不熄愛國使命
回覆刪除我國自2011年12月28日「兵役法」修正公布,2012年1月2日行政院核定「募兵制實施計畫」後,國防部即展開「募兵制」的執行驗證工作,徵募兵制並行7年,直到去年(2018)底最後一批末代義務役退伍後,60年徵兵制走入歷史,國軍也正式宣告全志願役時代的來臨。
在推行募兵制的路上,國軍經歷了一段陣痛期,回想這幾年的經歷筆者感受深切,例如志願役人才召募的人數無法補足部隊所需,導致現役人員一人多工,進而影響人員專長沒有交接、無人學習等問題,著實讓國軍各單位傷痛腦筋,但國軍力求進步,為解決諸多窒礙,花了加倍的努力和時間,透過與民間簽訂「國防培育班」穩定人才來源,至今國軍志願役編現比已達82.8%。
當然,人數補滿了人員素質也要相對提升,各單位也積極培養人才專長以符合軍隊所需,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國軍成為「量小、質精、戰力強」的堅實國防戰力。
兵役制度轉型成功並不代表能克敵致勝,在面對敵人打壓、威脅,國軍確實規劃演訓任務相關期程,今年光是筆者所屬的單位配屬各作戰區的演習任務,一個人就高達4次配屬,等於1年有4個月以上都不在原單位,基層單位肯定更辛苦,但是我們知道自己的職責,深知國家安全非國軍莫屬,戰訓演練再多都無法澆熄我們欲獻身國家的愛國使命。
因此,關於柯文哲市長質疑台灣國防實力一事,筆者認為的確是不了解國軍為了整軍備戰、戮力訓練而做的努力,雖然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但是軍人效忠國家、保護人民的心不會變,儘管兩岸戰力懸殊,國軍卻是用扎實的訓練蓄積堅強戰力,我們就如同學飛的雛鳥,雖然國防轉型過程中蹣跚、踱步,但最終還是成功地長成展翅翱翔的老鷹,懇請國人給予國軍支持與信賴,相信國軍絕對有實力能維持台海和平及區域穩定。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90218/1519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