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商周兩代的封建性質(作者:Derrick Hsu)

上一篇寫完之後有個網友問了個有趣的問題,周部落打贏商部落後,都城在渭河平原的鎬(今中國陝西西安市長安區一帶),立國功臣姜子牙家族卻被封到遠在山東半島的營丘(後改名臨淄,今中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這到底是冊封還是流放?
 
首先要先解釋一下,東亞大陸諸政權,在秦王朝開始中央集權之後,才有「在京四品、地方二品」這種接近權力魔杖的中央官地位勝於地方官的情況。周王朝的封國對王畿(周王的直屬領地)的義務只有朝貢,其下的人事、財政、政令,甚至軍事等等等等,都是封國國主說了算,王畿不會、不能也無力插手。
 
換句話說,周王朝其實是一個大的(周王國)和多個小的(許多公、侯、伯、子、男國)國家組成的國際聯盟(有點像共產時代的赤色帝國,周王國大概就是俄羅斯,其他諸侯國等同一堆加盟共和國,不過中央的控制力還要小更多)。
 
而且當時周王國也還沒有後來天朝的龐大官僚集團,大官下面能管的小吏沒幾隻;周王國的宗室權力很大,異姓人即使是開國功臣之後,也沒什麼機會參與核心決策(像是封爵廢爵這種事情就是王和宗室下決定,你就算位極人臣也管不了各地領主),薪資更遠遠不如有自己領地的領主們。總之,在那個時代當個中央官能管的事情、能撈的好處都不多。
 
封爵的意義就是給你一塊地、在那邊你說了算,而且世代相承,讓你的子子孫孫都能繼續享用,也代表你的死鬼靈位會世世代代香火不絕,這應該是那個時地的人最大的盼望了。在那個時代,「流放」其實是把你從你的領地趕出去。把你的領地放在離王畿遠一點的地方,並沒妨礙你獨立自主的事實啊!
 
正式要講周代「封建」(啥?講那麼多還沒正式講到啊!)之前,先回顧一下前兩篇寫的:
 
•大概距今3600年前,一個叫做「商」的部落國家,在東亞大陸成為一個聯盟的盟主(為了行文方便,我們就姑且稱他下黃河聯盟,學界並沒人這樣講,大家知道我講什麼就好了。其實小說《封神演義》裡很多商朝陣營的角色,都是下黃河聯盟的部落之主),「商」擅長貿易買賣、訂定出一套嚴謹的法規,並且以強大的武力當後盾,讓聯盟成員遵守他們訂定的交易秩序。
 
•這個部落聯盟的西部有個強大的農業部落叫做「周」,約距今3000年前,周向商發動了戰爭,成為新的聯盟霸主。
 
很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商和周的戰爭形式、規模,只初略地知道商部落當時的主力軍在東南方和不屬於下黃河聯盟的部落(用蠻族二字是比較好了解,不過實際上他們只是不在商部落的文化圈,根據考古發現,這些「蠻族」的文明化程度,其實不輸給以商為核心的這個文明,所以本文就沒用這個有點歧視性的字眼)作戰,結果商部落在牧野(今中國河南省新鄉市)被周部落擊潰,頭目被殺。

然後歷史沒交代商部落的支主力軍後來怎麼了(例如他們為何沒有回師救援之類的)、也沒交代其他下黃河聯盟部落對周部落發動戰爭幹掉盟主的態度。
 
如果你把學校的教科書背個滾瓜爛熟,可能會認為這時候周取代了商成為「中國」這個虛構詞的其中一個王朝。不過事實上商並沒有滅亡,周部落只是成為下黃河聯盟的新盟主。
 
周王姬發攻入商部落首都殷後,把以殷為核心的商部落領地的北半邊,封給商帝辛(帝是商部落老大的稱號,辛是他的名字,這傢伙就是在小說封神榜裡睡到天下第一美人妲己的幸運兒紂王。當然王是周部落老大的稱號,所以這個名號是周部落給他追封的)的兒子武庚,並讓領地上人民繼續跟隨他。

且其實在周打敗商成為下黃河聯盟的新共主之前,也已經發展了好幾代。商周交替這件事,其實比較接近二戰後世界從英國當霸主轉換成美國當霸主、英國並沒有消失,而非後來天朝後來像曹魏取代劉漢那樣的朝代輪替。
 
前面兩篇文章已經講過,商和周這兩個部落文化有根本上的不同,周取代商成為下黃河聯盟的盟主後,開始對下黃河聯盟推行一套全新的政制,就是本文的主題「封建」。

簡單的說,就是姬發和之後的姬旦讓自己的姬家子弟、幫周部落打贏商的功臣們,成為原下黃河聯盟各部族地盤重新劃分後的新領主。
 
歷史在這裡再度含糊不清,我們只知道姬發、姬旦冊封了自己人到各地當老大,卻沒交代原來各地的老大們怎麼了。以商部落為首的下黃河聯盟,以當時的統馭技術和科技環境,很明顯不可能是個中央集權國家,不然就不會有周部落的存在了。
 
像我們可以從聖經知道羅馬帝國攻入耶路撒冷之後,雖然建立了猶太行省、也設立了直接聽命羅馬的總督,但在當地實際進行統治的,還是舊哈斯蒙尼王朝的成員(新約聖經時代的統治者就是希律)。

但以現在的史料來看,周部落進行封建後的這個以姬姓王族為核心的新封國聯盟(行文方便,我們稱為周王朝)的各封國裡面,並沒有原來在地權力者的角色。
 
理論上這種搞法應該會引發原來權力者的反抗,攪得遍地烽火,不過紀載中顯然沒提到這些事情。而從周部落向商部落發起總體戰之前,還小心翼翼地等主力軍離開、擊敗商部落後也無法徹底剿滅他們,顯然並沒有兵力去做地毯式的鎮壓。

就目前紀載不明的史料推斷,應該是姬發擊敗商的兩年後就過世,實際上冊封的新爵可能還沒那麼多,很多地方還是原下黃河聯盟各部族所統治。而之後就發生史稱「三監之亂」的內戰。但這也只是推測罷了。(關於這點後面還有更多的猜測推斷)
 
諷刺的是,周部落為了避免手足為爭權而相殘,發展出嚴謹的宗法制度,但「三監之亂」的導火線就是這套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宗法制度。

姬發過世後,姬發的四弟姬旦(儒家經書鼎鼎大名的周公)宣稱繼承人姬誦年紀幼小(其實依現在歷史資料推斷,當時姬誦已經十八歲,在平均年齡可能不到四十左右的當時,已不算幼小了,所以本文就以作者自己認為比較接近事實的角度描述,而不用孔丘吹得如天堂一樣美好的說法。

事實上姬誦親政後姬旦一度被流放,也證明在姬誦的認知上,姬旦做的是一種奪權的動作),由他監國。
 
結果姬發三弟姬鮮、五弟姬處、七弟姬度聯合商部落武庚(這個想要復興「大商」的傢伙自然不會放過機會,諷刺的是姬鮮、姬處和姬度當初封國被畫在殷附近,就是為了監視他,所以號稱「三監」)和東方部落(東夷)反抗,他們主打的旗號是「勤王」,宣稱姬旦為了奪權將對嫡子姬誦不利。

「三監之亂」引發「周公東征」,姬旦戰勝,失敗一方的武庚和姬鮮被殺、姬處被囚,姬度則被剝奪天王親族的尊貴身分、廢為庶人。
 
雖然武庚被殺,不過周王國並沒有徹底毀滅商部落,而在原地建立封國「宋」、爵位是封國中第一等的公爵,封商宗室後裔當領主(宋公爵),但也同時把一些人從殷遷出,來削弱他們的實力。


 
宋公國在春秋時代,因為舉辦「弭兵之會」又躍上史冊。到了戰國時代,一度自行封王成為宋王國(這個動作等於和周王國決裂,你可以想像成賴清德自封台南總統而不是台南市長),這個宋王國橫挑強鄰,與四周為敵,後來發生內亂,被齊王國(再度強調,稱王就是不鳥周王國秩序的表現)所滅,商部落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姬旦東征後,再度分封,這時候周王朝的「封建」大業才算比較徹底的執行。據史料紀載,周王朝初年共有七十多個封國,而領主多數都是姬姓王族(有的史書說四十多個、有的說五十多個,總之占了半數以上)。這些封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而王朝的核心周王國(公、侯、伯、子、男都有很多,但天無二日,在周王朝中只有一人能稱王)則有壓倒性的實力。
 
不過,不管是王,還是公、侯、伯、子、男,這些領地彼此並沒有從屬關係(公爵不能管侯爵、伯爵不能管男爵),而是平等的地位。大概就像現今的日本雖然比汶萊強大很多,但汶萊並不從屬於日本。
 
事實上,王朝核心的周王國,也不希望看到其他封國有從屬關係。前面提過,周王國是不能干涉其他封國的內部運行的,既不能找人進封國監視國主、也不能利用機構間的制衡之術限縮國主權力。為了防止領主造反,周王朝讓王畿壓倒性地大於其他封國,在周這個農業民族,這代表農產多、人多,也就是有能力組織更大的軍隊並養活他們。
 
然而若多個封國聯合,還是可能有壓倒王畿的實力,因此讓領主們不互相隸屬、各自獨立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周王國東遷後(歷史稱為東周),封國間果然開始彼此兼併,後來許多封國都變成比周王國更強大的存在、甚至紛紛自封為王,完全不鳥周王國了。
 
以商部落為首的下黃河聯盟,猜想應該是比較接近大英國協或是東南亞國協的邦聯式鬆散組織,各國彼此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可以用台灣的原住民各族來理解)、也沒有共同的文化(商部落和周部落的文化就完全不同),甚至還彼此征戰(所以讓擁有強大武力的商部落有機會介入干預)。

至多在商部落的貿易專長下,可能具有如歐盟前身「歐洲共同市場」的國際貿易組織功能。
 
但周王國封建後形成的周王朝,已經比較接近現在的聯邦。儘管封國各自內政、軍事獨立,但他們還是要共同遵守類似周王朝憲法的宗法制度,他們多數都有姬姓王族的血統,他們對周王都有一些義務(例如朝貢──繳稅給周王;例如在王畿甚至其他封國被攻擊的時候,必須出兵協防;有些封國甚至本身就有周王國交付的任務,例如監視周部落的「三監」),更重要的是,周王不只是「盟主」、還同時有「大家長」的身分。
 
我們可以說,周王國的「封建」為未來秦王朝建立人類史上統治幅度最強的中央集權帝國「天朝」,做好了先期的準備,起碼這個封國聯盟已經有了共同的「憲法」;而且大部分領主都分享同一血脈;並有了「天無二日」──只能有一個統治者的信仰;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即使各封國在長久的發展下和當地文化融合、而讓封國間產生差異,但仍有共同的基底)。
 
如果沒有周王朝的「封建」,商代的下黃河聯盟各部族,即使後來發生類似戰國時期的互相侵攻吞併,東亞大陸的歷史走向還是會更像歐洲,而不是形成「天朝」。
 
大致介紹完周代「封建」的一些相關資料,以下則是筆者自己推斷出來的東西,完全沒有歷史文獻證明,看不看各位自己決定了。
 
周擊敗商的那場戰爭,應該不是單純的周部落進攻商部落,而是下黃河聯盟中已經有些部落先行投靠周部落、更有可能號稱「西伯」的周部落早已在西方,建立了一個不隸屬於下黃河聯盟的新國際聯盟(就像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雖然都是聯合國成員,卻還是各有各的北約組織、華沙組織)。所以這場戰爭有可能是西方以周為首的好幾個部族,聯合起來攻擊東方以商為首部族聯盟的一場世界大戰。
 
所以姬發擊敗商之後的第一次分封地,可能原來都是商的「死黨」部族所擁有,這些部族的兵力可能都在「商周大戰」中嚴重損耗,甚至頭目可能都死在戰役中,因此無力對抗姬發派來的新領主。
 
根據歷史資料,「三監之亂」引發的「周公東征」,姬旦不只擊敗「三監」和商部落的聯軍而已,他還「順手」弭平了很多東方部族(應該有很多是沒隨著商部落戰敗,而加盟周王朝的下黃河聯盟成員)。儘管歷史並沒有紀載姬旦是否有發動類似二二八的滅族性屠殺,但可以猜想這些經過「牛蹄」(當時的主力武器是牛車^^)踏過的地方,原先的統治階層大概也被「肅清」,也因此姬旦實行的周王朝第二次封建,即使範圍更廣,但被拔除的舊勢力卻失去反抗的核心和戰力。
 
周王朝的諸封國國名,例如姜子牙家族的齊,姬鮮的管、姬處的霍和姬度的蔡,推測可能就是沿用商代下黃河聯盟部族成員的名稱,而後來才轉化成地名。
 
下一篇、應該也是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來講最缺乏史料(是幾乎沒有^^|||)的周代平民地位。(可以想像的,那篇的瞎唬爛必定比這篇多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