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犬戎入侵與諸子百家(作者:Derrick Hsu)

上一篇文章講這篇要寫一些關於周王朝平民的生活,先m(_ _)m,發現這種東西果然不是我這種門外漢寫得出來的,所以再m(_ _)m。
 
不過我發現還是有東西可以繼續往下寫啦,畢竟再來就是東亞大陸上最熱鬧、最奔放,也是最血流成河的時代。而且忽然發現,這系列文的主角「儒家」還沒正式出現哩^^|||。但那些歷史故事大家應該都聽到爛了,這篇我們就來集中火力討論,周王朝原來封建制度好好的,為什麼會變成讓孔丘心碎的群雄競起、禮樂崩壞的戰國。
 
話說周王朝首都鎬京在紀元前八世紀,被一支被稱為犬戎(看這個名字就知道這些人豈止不被周人當成「國人」,事實上周人根本不覺得他們是人,大概就跟《魔戒》裡亞拉岡看到半獸人、強獸人的感覺一樣。

不過因為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中國已存在數千年」政治正確下,這些過往現在都只能是內戰XDDD,然後還有戀中狂真的就接受這種史觀……)的遊牧民族攻破,只得遷移到洛陽,這過程還搞了個妖魔化女性的「烽火戲諸侯」當背景故事。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提過,周王可以控制其他諸侯聽話的一大原因,就是王的直屬領土王畿比其他領主的領地要大得多,周是農耕民族,土地大就可以種更多東西養更多人,有人有錢,就不怕其他的野心家挑戰。

(也屬封建制的日本江戶時代,衡量各諸侯實力用農作物收穫量「石」,是更為精確的,與其說領地大小影響實力戰力,不如說是可耕地大小。

你看美國地圖的紐約州……,看好了嗎?看好再看蒙大拿州,然後你會得到蒙大拿州比紐約州富強這種荒謬的結論。是說豬頭翔先生國中的時候,看戰國七雄圖都會懷疑齊國那麼小一塊怎麼會被稱為東霸,不過現在很多人還包括許多的所謂專家,都是豬頭翔先生中二的水準,老覺得國土大人口多國家就富強)
 
但是現在不但周王室被從自己的王畿趕出去了,而且犬戎的入侵,也讓諸侯們在王烙跑的狀況下,必須聯合起來保護自己。畢竟連最強大的王室都戰敗,人和錢都比王室少得多的諸侯們,不團結起來,怎麼可能可以和外族對抗。

之前的幾篇文章提過,周王室為了讓其他諸侯實力永遠低於王室,是禁止諸侯們彼此串聯的(這個策略一直到天朝末代的清政府,歷朝歷代皇家無不對臣下結黨異常忌諱),我們可以說「王室孱弱、諸侯彼此結盟甚至兼併而強化、王室顯得更加孱弱」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這時候,有些小諸侯首鼠兩端兩邊都拿,自然引起紛爭。而大諸侯在擴張的時候,「沒經人家同意」就兼併了別人的領地(這樣寫感覺好和諧喔),也開始屢屢發生。

過去發生這種事情,大家可以向周王投訴,現在王室自顧不暇,除了大家來比拳頭,還產生了「霸主」,代替王室裁決諸侯間的紛爭。霸主沒有宗法制度為後盾(事實上這種代替王室執法本身就違反宗法制度),所以說穿了也是另一種比拳頭,可以說商代那種聯盟盟主裁決制度又回到黃河流域了。
 
不過早期領主們的戰爭就像辦家家酒,幾位「勝文」帶著家僕們對峙一下,也就算功德圓滿(為了避免領主土地太大領民太多威脅自己,最原始的封地面積都很小,因此這種公子們的戰爭通常是早上出發、午間對峙、晚上收工回家),和一般平民是沒啥關係的。
 
這點千萬要注意,平民參戰要到周代末期的戰國時期才發展完全,而統治者將土地和人民還有自己連結起來的民族主義(或說國族主義),在人類社會更是到晚近三百年才被發明出來的。

在此之前平民和戰爭是無緣的,只有貴族可以參與戰爭(儒蛆們最愛的「士」一開始指的就是軍人)。到了後來要參與戰爭,效忠的對象也是領主(君王)而非領地(國土),本身更沒有「我和王同一國(家)」的意識。
 
不過既然周王已經無力阻止大諸侯變強、也沒辦法保護小諸侯免於大諸侯的侵略併吞,諸侯們想要存活不是要自立自強,就是要擬定策略在列強爭端下委曲求全。

於是小諸侯把領地獻給大諸侯以換得保護,能力強的大諸侯,就可以利用這些免費取得的土地和人而變得更強大。一個新的時代主旋律響起,名叫「競爭」。


 
因為「不強大起來就得滅亡」的時代背景,加上鎬京被破引發的一連串連鎖效應,讓許多擁有專門知識的貴族流落民間,彼此激盪下,東亞大陸進入了學術研究空前蓬勃的時代,被稱為「諸子百家」。

這些學術研究有的是為了幫助國君強化國家、有些是為了解決戰亂中顯現的人類終極問題、有些是研究「研究學問」的辦法、有些甚至只是教「耍嘴皮」的辦法,有些則是因為社會進化的分工現象,而產生各行各業的專精知識紀載。
 
我們把時間拉回幾百年,周初的大分封是在姬旦東征之後,所以這些封國國君非常有可能遇到的是,像胡志強一個外省人被丟到台中去選的那種情況。當然一開始當時還很強勢、馬英九執掌的黨中央是可以給一些奧援,但這種奧援的效力不會長久。
 
而這些姬姓王族比胡志強遇到的情況更艱難的是,當時科技落後,中央和地方山長水遠交通不便(再次強調,當時馬還不是周民族主流的交通工具,甚至到戰國中期趙王國國君趙雍還要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足見在此之前周人對馬的使用仍未普及習慣;「條條大路通咸陽」,更是贏政建立大秦王朝後才完成的偉業),遇到當地有什麼暴動之類的問題王畿根本愛莫能助。
 
而且當地在姬旦東征後,還可能採取類似二二八之類的大屠殺,還沒死但充滿怨恨的當地人會怎樣對待這麼一小群的「空降部隊」是非常難料的。
 
就像胡志強當上台中市長後就開始和當地派系「和」了起來,傳聞九年的市長生涯就讓胡志強成為當地許多派系的領袖,甚至傳聞他變成台中的「大地王」。

而從姬旦東征後大分封到姬宮湦砸鍋被犬戎攻進鎬京歷時兩百多年,去「接收」地方的周王朝各諸侯若學胡志強和當地人士好好「和」,應該已經取得對地方充分的控制權──王畿遙遠交通不便,這時候反而成為「獨立」的最佳利基。而這些,都會成為隨後大競爭時代的「本錢」。
 
還是要再度強調,拿胡志強舉例只是要說明這些周王朝諸侯們去到自己領地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千萬別認為這些諸侯就是現在的縣市首長,有市界、縣界明確地畫分自己的領地範圍,當時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撐這種畫分,也不足以支撐諸侯們的兵力足夠去守邊界,而且當時在可耕地之外的世界蠻荒一片,去斤斤計較那些荒地也沒意義。
 
在大競爭時代展開後,這些諸侯想要讓自己變強大,一是想辦法利用別人經營好的地盤,不管是透過聯盟、施壓,還是戰事,另一就是開墾荒地擴張可耕地。
 
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霸的齊公爵姜小白,打的旗號是「尊王攘夷」,尊王是為了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正當性。攘夷除了聯合諸侯保護西北疆避免遊牧民族入侵外,另一就是弭平國境內非可耕地地帶的蠻族群。而對齊公國來說,主要的就是「東夷」。
 
其實不只齊公國,像是晉公國、秦公國、宋公國等等,幾乎能在後來的戰國時期占有地位的諸侯國國史,都多少有這些關於墾荒以及和平定蠻族的紀載。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蜀國的宰相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其實就是蜀國為了增加北上逐鹿中原的實力,進行「墾荒」時遇到的麻煩。三國後天朝的經濟中心逐漸移往長江流域,主要就是得利於東吳和蜀漢的「開墾」。
 
而大競爭時代諸侯「自強」大開墾的結果,是黃河流域的開發度大幅提升,到了戰國時期,已經有燕王國(都城薊城大約位置是今天中國北京市)的人「邯鄲(位在今日中國河北省南端)學步」的故事。

在那個時代走超過台北高雄的距離,還跨越國界只為了「學儀態」,說明了當時交通已經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然後民眾的經濟能力也到一定水準(即使今天的台灣,許多大學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都未必可以負擔請長假,從地方跑來台北補習國考)。
 
這些空前的開發成果,讓每個封國都是國力強大,戰爭也因此從勝文公子們的下午消遣,將演變成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總體戰」了。
 
當然,開發本身也需要資源和技術力支持,儘管周民族本身就是農耕民族,對開墾這件事駕輕就熟,但因為領地暴增的關係,遇到太多過去不熟悉的地形水文是可以想像的,不過……靠北,感覺上還沒寫到正題已經快三千字了,下一篇再繼續吧,省的又被罵文太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