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周人的宗法制度與諡號(作者:Derrick Hsu)

上一篇文章我們有提到周民族是農耕社會,如果土地分裂繼承,那生產力會一直下降,講到這先說一個題外話,很多人會覺得統派很奇怪,喜歡當中國人自己回去當就好,幹嘛一直要拖其他不想當中國人的人下水?

如果你常看台灣的八點檔,不管是三四十年前的純正普通話外省味八點檔,二十年前汪笨湖等人搞出的台灣味普通話八點檔,還是有線電視出現後,三立民視的香港味台語八點檔,甚至還有TVB港劇,都會發現這些家庭倫理劇裡面定義的壞蛋,就是整天想分家的。 

連續劇裡面主要是控訴想分家的人不孝,而且為了強化他們不孝的形象,常常會畫蛇添足播一些壞蛋欺負虐待事大人的場景。其實分家和孝不孝根本無關,分家就是分家產之意,其實只是周民族對於土地劃分將不利農業生產的恐懼,一直滲透在文化裡面傳給文化圈的一代代,即使大家忘記原因是啥了,還是會深刻記住「分家不好」並且再傳給下一代。



而對統派這些純正中國人來說,台灣獨立,就是分家,就是萬惡不赦。
 
回到正題,之前有提到,由於土地只由少數甚至單一的子孫繼承,其他分不到的人自然不會甘心,雖然讓新族長承諾會照顧大家算是一個保險,但是有能力的人當然還是會覺得還是自己拿來主導比較安心。

尤其是按照周民族的宗法制度,傳嫡不傳賢,只要你是宗法制度排位在前的繼承人,就算是白癡最後也能主導整個家,而有些排位在後的子孫,搞不好已經當老族長左右手很久了,最後還是只能拜於人下,這要人怎麼甘心。

(於是忍不住的人就會造反,像大明三任帝朱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四子,在朱元璋創建大業的時候,隨著他南征北討,論對大明建立的貢獻遠超過其他弟兄,朱元璋不傳位給他傳給長子朱標,沒給他已經不是很說得過去了,結果朱標早死,朱元璋還是鐵了心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朱允炆上任後,對於這位功高震主的四皇叔充滿戒心,在方孝孺、黃子澄的獻策下,削弱朱棣的力量,讓朱棣不發動叛變都不行)
 
所以平常就讓大家習慣自己的身分、認清自己的身分,斷絕「我來做做看」之心是很重要的,周民族發展出來的辦法,是從衣食住行婚喪喜慶上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制度,去規定每種身分的人應該吃什麼、穿什麼、坐哪個位置,整個家族一起出行的時候排在哪裡,甚至拜拜的時候要站哪個位置。

這一套複雜的規矩稱之為禮,而提供「禮」專門知識以供諮詢的人,就叫做「儒」。 

所以你可把儒當成是現代的律師,不過更接近的是辦喪禮的時候來幫忙的禮儀師。

我想這種「禮」現代大家還可能知道的,就是每年孔子祭各地孔廟表演的八佾舞,八佾舞就是直排橫列都是八人,共八八六十四人表演的一種舞蹈,在周王朝時,這是貴族才能使用的排場,而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大諸侯頂多用六佾、小諸侯用四佾......。

當年儒家創辦人孔丘先生,就是因為某大爺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氣得不顧斯文當場大罵「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介小諸侯居然公然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派頭,也難怪立誓恢復舊秩序的孔丘會如此抓狂。

周民族制定了這套森嚴的禮法制度,要每個人按造自己的所在階級時時刻刻身體力行,用了不適合自己身分的禮法,就是「無禮」、就是「僭越」,甚至就是亂倫,這在禮法社會裡面,是非常嚴重的犯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會讓上層的人害怕秩序沒有被絕對控制。 

對於有貴族身分的人,周民族用「禮」來控制,至於沒有貴族身分的庶人,周民族則沿用了商民族發展出來的嚴酷刑罰(別忘了那是個不知人權為何物的上古社會,商民族的刑罰非常嚴厲),這就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因。

「禮」這套制度不單適用於活人,也適用於死人,道理很簡單,看了你死鬼老爸怎麼葬的,也會讓你想起你自己是什麼身分。所以周民族非常注重喪禮,那套儀式傳到今天還足以讓身為現代人的我們頭暈腦脹,無所適從,這也就是後來墨家開派祖師墨翟主張節葬的原因(啊,扯遠了)。 

前文說過,商民族是信仰鬼神的,因為遊牧遊耕,時時都會面對新環境,在新環境自然是有山拜山、有河拜河,搞到滿天神佛。

而農耕民族的周民族,則是每一年都在同一個地方,重複前一年做的事情,他們很少接觸到那麼多不確定因素的環境,所以他們「敬鬼神而遠之」,有疑問問族中老人,比求神問卦可靠多了。

 

但老人總有一天會死,周民族對於這些老人不管是純粹出於感恩也好,希望這些老人離開世界後,還能繼續提供經驗諮詢也罷,總之周民族開始祭拜這些老人,而我們現在祭拜祖先的習俗,就是受周民族的影響。





祠堂就是將列祖列宗牌位集中的地方



不過每次要拜老人都要跑到墳頭去也不是辦法,後來就搞些牌位什麼的,將這些列祖列宗集中在村裡某個房屋,傳到後來就是祠堂。

 

祠堂是一般家族用的,周天子他們那個天下第一家,當然要有不同等級的排場,所以他們家每一任的死鬼頭目、天下共主,都有獨立的宗廟供奉,這叫做太廟,問題是隨著死鬼頭目愈死愈多,太廟也愈來愈多,只好在廟前掛個招牌用以辨識,第一任死鬼頭目開宗散葉最偉大,就叫太祖,第二任叫太宗.....,這就是廟號。

 

不過周民族發現也不是每個死鬼頭目都那麼了不起,為了讓他們生前有所警惕,又發展出諡號的制度,就是給死去的人綽號,例如柯文哲就在他太廟前掛個「白目」、蔡英文就在他太廟前掛個「無趣」,馬英九就在他太廟前掛個「戀中狂」,希望這些頭目可以因為害怕死後被人家掛難堪的招牌,生前好好履行自己的義務。

 

不講這套的商民族,死掉的頭目多半是直呼其名,頂多在前面加個「帝」字,表示他是當年的最高領導人(商民族的最高領導人叫做帝、周民族則叫做王,帝比王偉大那是後來的事了)。


但周民族就很麻煩,例如不過是商王朝西伯的姬昌,因為兒子當了最高領導人,也被追封為王,諡號文字,稱為周文王,表示他是個具有經緯天地才能的王。周王朝真正的開國君主姬發,諡號是個武字,稱為周武王,表示他創下蓋世之武功。

 

其實不只最高領導人有諡號,一般貴族、甚至到後來有當官的平民也都有,例如周王朝位於山東半島的封國齊,在周政府東遷後第一個起來提倡尊重王權運動(尊王攘夷)的公爵姜小白,諡號是桓,稱為齊桓公(齊表示他是封國齊的國君、桓則是贈給有開疆闢土、降伏蠻族的諡號、公則表示他擁有貴族封爵公侯伯子男中最高的一級公爵爵位)。


至於怎麼要給諡號,當然要問禮儀專家「儒」的意見啊!(其實用什麼字代表什麼意義是有書可以查啦,不過決定要挑哪個字,那就是大學問嘍)

 

諡號制度有用嗎?當然沒用啊,死鬼頭目死了,他兒子繼位,你最好敢給他上什麼難聽的綽號啦!


這種諡號制度在周王朝剛發明的時候,還算有認真搞,就算沒用,諡號也不過一個字,不至於造成太大困擾。不過後來天朝皇帝權力愈來愈大,拍馬屁的人技術也愈來愈高超(?),像大清最後的權力者葉赫那拉氏(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啦),她的諡號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足足用了23個字,每一個都是字典裡最美好的字眼,渾然感覺不出她帶給她們家帝國的災難。

 

諡號,真難為儒家幾千年來都那麼認真看待這件事,吹的好像它真的多有用!

 

下一篇,講周朝的封建制度和儒家。

 

喔,對了,諡號是死後才有的,雖然我們習慣叫劉徹漢武帝、劉秀漢光武帝、楊堅是隋文帝,不過他們不可能這樣自稱自己的,話說中國拍的古裝劇,常常出現李世民自稱唐太宗、楊廣自稱隋煬帝的情節,所以別以為中國拍古裝劇考證多詳細,基本上的低級錯誤還是一大堆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