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精神錯亂的新創政策(作者:林宜敬)

一、
過去六個月裡,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重寫改善我們公司的一個核心程式。但就在上個禮拜,我卻發覺我新寫的程式有一個 “Memory Leak” 的問題,也就是說,我的程式執行的越久,使用的記憶體越大,效能越差,甚至還可能會當機。而我花了許多的時間,卻一直找不出問題在哪裡。

二、
昨天是星期六,又是颱風天。但是我仍然放心不下那個程式,所以下午又一個人跑到辦公室裡去找問題。我一邊上臉書,一邊聽滾石合唱團跟披頭四的音樂,一邊寫程式做實驗。而當我的思緒被卡住的時候,就跑去整理公司的兩個水族箱。

但我仍然找不到那個問題。一直等到 George Harrison 開始唱 "My Sweet Lord" (我親愛的上帝) 的時候,我終於領悟到,應該是上帝要我休息了。所以我就將有問題的程式列印出來,鎖上公司的大門回家了。

三、
昨晚臨睡前,我躺在床上,又把那段列印出來的程式拿出來看,結果居然很快的就找到問題。而今天一早我跑到公司裡,把那一行有問題的程式修改掉,果然很順利的就把那個 “Memory Leak" 的惱人問題排除掉了。

我非常的興奮,興奮到在空曠的辦公室裡大吼。




四、
我所說的狀況,不過是一個軟體工程師的日常。但是在許多台灣政界人士跟鄉民的眼裡,我是一個被公司壓榨的工程師。

我在颱風天上班,我在週末上班,我把我的工作帶回家做,我沒有計算公時,也沒有打卡。

不過,倒是沒有人會要我去舉報我的老闆,因為我就是老闆。而現在在台灣,只有老闆才能自行決定上班的時間。

五、
台灣的政治人物總是說,台灣的產業要升級、要轉型、要發揮創意、要做高價值的軟體產業。但是在政策上卻反其道而行,一部勞基法,要求所有的公司都把員工當成工廠的作業員看待,按時計酬。

六、
像軟體這種靠腦力的產業,每個員工的能力差距很大,工作的習慣也很不一樣。一個每天工作12小時的程式設計師,產出未必比一個每天工作6個小時的程式設計師大,所設計出來的程式也不見得比較好。
反之亦然。

七、
有些程式設計師喜歡在公司裡專心工作,做完就下班,因此他們上班的時數不多;有些工程師喜歡一邊工作一邊玩,並藉此激發出自己的創意,因此他們上班的時數多,產出也多;
但是也有一些工程師一邊工作一邊玩,卻從來都沒有什麼創意,因此他們上班的時數多,產出卻沒有比較多。

也就是說,計算員工的工時,對一家靠腦力與創意來賺錢的公司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八、
一個工作環境友善而重視創意的公司,並不會去管員工在公司在公司裡做什麼。員工寫程式也好、上網也好、靜坐冥想也好、聊天喝咖啡也好、玩樂器唱歌也好,只要一個員工能發揮創意,做出好的產品,就是好員工。

而如果員工的思緒被卡住了,想去公園裡走走,或是去打場球,或是去大賣場裡逛逛,或甚至回家去帶小孩,只要去跟上司講一聲,公司既不會干涉,也不會扣薪水。

因為公司在乎的並不是員工在辦公室裡待了多少時間,而是員工是否能做出好的產品。

而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矽谷的科技公司大多是責任制,而不是按時計酬。

九、
通常從事知識產業的公司會分紅給員工,也會分股票給員工,但就是不會發加班費給員工。

所以在矽谷高科技公司裡工作的員工,通常是靠著分股票或是分紅而賺大錢的。

我到現在還沒有聽說過,有什麼人在矽谷是靠著領加班費而發大財的。

十、
其實在二十年前,台灣也有很多的「電子新貴」,他們同樣是靠著分紅與分股票而賺了很多錢,而不是靠著領加班費發大財的。

偏偏後來台灣修改法令,把員工分紅費用化,讓新創公司分股票給員工的意願大減。結果就是一個公司跟員工雙輸的局面。

十一、
我所知道的美國矽谷,以及二十年前的台灣電子資訊業,新創公司裡的老闆跟員工並不是涇渭分明,更不是對立的。

新創團隊裡的成員要不是公司的股東,就是可以參與分紅配股。大家的向心力都很強,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就是某種程度的老闆。

而現在的台灣,在政客與酸民的煽風點火之下,老闆跟員工是涇渭分明,甚至是對立的。只有公司的老闆可以正大光明的讓自己採用責任制,對自己的工作時間與產出負責。

矽谷的新創公司講究的是整個團隊的創新能力,而台灣的公司只能靠老闆自己發揮戰力。也難怪,台灣的新創公司成功的不多,倒是個人工作室越來越多了。

十二、
所以每次跟台灣政界的朋友談新創產業政策,我就一肚子火。

台灣一直喊著要產業升級、要轉型、要發揮創意、要做高價值的軟體產業。但是卻要求軟體公司把員工當成生產線的作業員來管。

這真是一個精神分裂的創新產業政策。

1 則留言:

  1. 新創的一臂之力在哪裡?

    創業,需要很多的貴人,在適當時機拉你一把。不一定是金錢的直接支助,有時只是一句話或是卡關時的一個建議。

    新創是近來很夯的詞,很多部會,各縣市政府都紛紛成立新創基金,提供新創團隊進駐。然後各種大小競賽獎金不少,甚至產生出專門競賽拿獎金的新創隊伍。當然,中國為了拉攏台灣青年,也是一樣,甚至是提供免費的各式資源,從媒體曝光、經費什麼都有,因為吸引台灣的新創團隊就是他們的業績。

    我是在生技領域從事財務募資的新創團隊成員。老實說,對於沒有知名度的新創團隊來說,經營真的很辛苦。而且,以前在學校並不是學財務的,在公司會負責財務,只是我比其它搞技術的朋友更能說清楚公司在做什麼的。我也曾想過再回學校進修或是參加一些財務課程,但是一來沒時間,二來補習的價格也很驚人。

    不過,我最近剛才去上完由台杉投資主辦的創投課程。因為剛領回八成出席的一半學費,我覺得很值得推薦給有需要的新創團隊。

    這個課程大概兩個月,主要都是談創投如何看案子、公司的估值該怎麼做、新創公司該怎麼和投資人談判、法律上要注意什麼。講師群包括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負責人,還有律師、最後幾堂的趨勢座談則是提供另一種看產業趨勢的觀點。

    要開始報名上課之前,我也曾打聽過台杉投資的名號(總是要選好學校吧!),網路上也有些關於該公司的負面報導,像是資訊不公開,然後還是個國家級的投資公司!資訊不公開?不過,我看台杉公司的網站從活動紀錄到投了哪些公司都有(而且那些公司都還蠻有特色的);好吧,我想,既然是國家級的,那應該沒問題吧!(有問題應該媒體很想爆吧!)

    還好,我有去上台杉的課!

    先不說我在這個班上也認識了其它來自生技領域及金融業界的同學,拓展了我自己的人脈。過程中,台杉的其它活動也都開放邀請我們參加。在一場VC如何看新創的座談會上,我從其它兩個分享的新創團隊,聽到了很多在創業過程中的經驗,心有戚戚焉。特別是創業時遇到挫折的心態調整,真的,創業過程的艱辛,沒有創業過的人是不知道的!其實,我也參加過其它加速器或是媒體辦的有關新創的活動,但很多都是屬於操作性的交流,例如簡報技巧啦、訓練膽練或是產業的分析。像台杉這樣,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提出他們看新創公司的建議,至少讓我們公司,在進行募資時多了很多的注意事項,少了很多未來的麻煩。

    創業,需要很多的貴人,在適當時機拉你一把。不一定是金錢的直接支助,有時只是一句話或是卡關時的一個建議。雖然我們公司還太小,不是台杉投資的標的(相信我,我問過了)。但是,課程中及從台杉活動中所給我在創業募資上的提醒與心態上的調整,這種無形的助力,更為長久。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31357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