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看不到未來症候群-如何消滅停滯與絕望感?(作者:沈道廷)

看不到未來症候群-如何消滅停滯與絕望感?

曾有人形容,我們這輩七八年級,很多人不到30歲就已經死了,變成行屍走肉的殭屍,只是拖到80歲才進棺材。幽默的一句話,道出我們這世代可怕的「新常態」,在這裡讓我姑且稱它為:

看不到未來症候群。

我會探索這個「大課題」因為過去多年來,我看過太多的朋友都曾莫名陷入一種停滯,大家不約而同提及同一句話:那就好像生命沒了目標和意義,無法想像未來,失去所有動力,漸漸的就什麼事都不想做了。

雖然,這早就不是什麼新話題。書店至少有上百本書,全都在講述「設定各種成就目標」、「尋找人生的快樂和意義」、「渡過人生低潮」、「找到屬於你的興趣」、「獲得做自己的勇氣」之類的主題。

無論是常見的「適時的放鬆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與心境」,或採用「面對負面情緒、避開討厭的人事物、重新設定目標、找回個人價值」等主流做諮商時會聽到的策略,甚至是各路「靈性」門派,全都在這個議題上參一腳。

但問題是,實際處理起來,多數人都無奈效果不長久,一下就被打回原形。

就我連續數年的觀察,看不到未來症候群大概有以下症狀,常發生在出社會工作後一段時間。

一開始會漸漸覺得人生好茫然、沒目標,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以前喜歡的東西現在不喜歡了,也懶得出門去玩、懶得認識新朋友,感覺好像體內的活力被抽乾,除了被迫要上班外,剩餘的休息時間就只想癱在床上,或一直吃吃喝喝狂打電動消耗時間。

有的人說,那就如一股恐怖的「空虛」持續不停襲來,又說不出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完全找不到源頭、也無法解除或舒緩。

正如電影「門徒」中的名言:「人心的空虛感,遠比毒更可怕。」很多人為了對抗那樣的空虛,一股腦就「移情」、不幸陷入各種「成癮狀態。」

無論是對菸酒、對藥物、對無法控制的暴飲暴食、瘋狂打電玩、甚至是對性與一切黃賭毒領域,總之一旦成癮,更容易搞壞了身體和腦袋,工作和生活也變得一團糟,就更沒辦法恢復到原本健康的狀態。

一開始只是「看不到未來」最後,真的葬送了未來。

我之前花了很多年、看了很多相關的書籍,都沒找到比較具體、事前防止看不到未來症候群的明確做法。

直到去年,我因緣際會下看到一本書,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所著的『貪婪的多巴胺』(國內各大書店目前都買不到),書中有提到幾個新的認知科學研究,讓我終於有機會、將我在找的答案,一口氣串起來。

直接說重點:

自古以來,人類所謂「對未來有希望的感覺(願景與未來期望)」,源於我們大腦自然分泌「多巴胺(慾望分子)」的特殊獎勵機制,只要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我們不僅會感受到「生氣勃勃、對明天充滿希望、新的目標蓄勢待發」,那更是造就我們最寶貴的「想像力、創造力」爆發的關鍵。

反之,如果多巴胺機制出問題,就會讓我們感受到失落感、對目標感到無力,同時,更會封印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當人生不再有夢,就和鹹魚沒兩樣了。

恰好我在創意產業,對上面這現象超有感。

我發現,當我不小心陷入展時的迷茫、或沒目標的時候,必定伴隨腦力枯竭、腦袋遲鈍無法思考,很像我之前文章說過的「被降維打擊」

而當我覺得有希望、感受到目標明確的時候,往往都能文思泉湧、瞬間能想到很棒的企劃。事實上,過去幾年間,我筆下很多篇「效果好到不可思議的文案」幾乎都是在那樣的情況創作出來的,很類似「心流」一書中所提到的「腦袋進入超專注高速運轉」模式。

當然,不只我個人有這樣的體驗。

我碰過幾位朋友,多年前合作的時候,可謂才華洋溢、創造力驚人,但後幾年不幸陷入看不到未來症候群的泥淖,再回來做一樣的企劃工作,照理說應該比當年又變得更強,實際卻像換一個人,完全無法再創造任何新東西。

那麼重點來了,如何確保我們大腦持續維持在「最佳創造力」的狀態,才不容易掉下去呢?

研究給出的答案是:「刺激、刺激、不斷給予全新的刺激。」


白話來說,你平常得有辦法持續得到「全新的體驗」,接觸不同的人事物,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學習並獲得全新視野。

如此一來,不僅能穩定刺激多巴胺分泌,讓我們感受到目標和希望,更能在接觸多元化素材後,提高神經元中「整合並產出新創意」的效率,還有機會提升寶貴的「認知能力(眼界格局)。」



以下,是我個人彙整出『具體五大方向和做法』

1、無論職場
工作、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居住場域、娛樂興趣等所有面向,都要有紀律的、持續去創造全新體驗,盡力避免「重複重複再重複」任何領域中讓你感到無聊與疲乏的情境。

(讓我想到幾年前有個真實新聞,歐洲某女大學生,原本身陷想不開的泥淖,絕望之際,碰到一個正在旅行的富二代,富二代很訝異、居然有人覺得生命不可貴,於是就提議帶上她一起旅行,就這樣連續繞了地球一整圈、跑了上百個國家、玩了整整一年半載,回來後該女生表示,生命真的太美好,怎麼可以放棄勒?)

2、睡覺皇帝大,一定要睡飽,一定要睡飽,一定要睡飽,這是對大腦健康是最重要的一環,並要確保長期睡眠品質良好。(這一項我個人大推!

避開一切讓你不能睡好的環境因素,以及「有壓力的睡眠」,很多人睡眠真正的問題在於,由於隔天一早被迫要早起,晚上看著時鐘焦慮到睡不著,一分一秒都感覺再不睡著就要死定了,然後又更無法入睡,長期下來真的很傷腦,一定要避開。)

3、儘量選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中,嘗試進行的各種新的活動和體驗,那是最符合人類原始設定的刺激模式。(難怪常常聽到有人說,去澳洲打工之後,每天接觸的都是大自然和不同的動植物,就算沒特別做啥事,心情照樣很好,反而是一回到國內,久違的失落感、迷茫感很快又回來了。)

4、切勿成癮,特別是對人類設計出來的各類「成癮性物質」,例如藥物、菸、酒、甚至是精心設計讓人沉迷熬夜的電玩遊戲,都會直接破壞腦袋的自然獎勵機制,且一旦成癮、就很難恢復到健康狀態。(還有人工糖和精緻澱粉,現代的甜食、與咖啡因,均容易導致暴食上癮,對身體和腦子都不好,淺嚐即止、一定要克制。)

5、維持資源和思考的「寬裕」,避免長期落入「稀缺狀態」。

(稀缺的定義、與避免陷入稀缺的做法,可爬一下我之前的主題文章。)

我相信,只要能把握上述幾項,一方面人的知識和精神層面能不斷提升,身心都會更健康,還有很大的機率,你會長期感受很有目標、很有希望、很有精神和滿滿的創造力。

聽來好像很容易... 

那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有紀律的每天一起去找樂子,爽爽開心過一輩子,真是太棒啦!

「理論快樂幹話」正式結束。

下面我要說的,是殘酷的現實面,如果你無法承受,不要往下看,如果你還要往下看,就是你自己的選擇。

好了,上面的方法,某種意義而言,連我都認為有困難。畢竟,身處這時代,除非你是有腦袋會規畫的富二代,或除非你有辦法實現「提早退休」的夢想。

否則,太多人的真實生活,說穿了就只是「一昧重複過日子、日常完全沒有新刺激」,再加上「小時候被灌輸的人生重點目標,例如買房子,出社會才驚覺根本不可能實現」,目標都快被毀光了。

再加上,得來不易的休閒時間,幾乎都花在廉價娛樂(滑手機、追劇)上,這恐怕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代的年輕人,太容易不知不覺就陷入看不到未來症候群的主因吧?

這時代因資本集中、各領域分工精細,導致大多數工作者都陷入「每天被重複且高壓的工作壓到喘不過氣、工時長卡死死、卻又得餬口只能繼續做」,研究指出,當人們處在稀缺狀態下,基本判斷力、與認知能力都會大大降低。

稀缺,就會變成「給開司一灌啤酒」只能顧眼前及時行樂,依賴各種「廉價娛樂」把賺來的錢都噴光,無法宏觀規劃未來,進而害自己始終被帳單追著跑,就算一路拚到老、照樣不可能擺脫束縛,患上看不到未來症候群大概也只是遲早的問題罷了。

所以,真要說有解方,終究還是得先把「擺脫稀缺」當成眼下的首要任務。

字太多了,今天就到此為止。

下次再來討論,我個人具體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以及「獲得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究竟有沒有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