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常想起來一件事,以前高中時代我國文老師講到老子的時候提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一段,問我們說,老莊字面看起來是反智反菁英的,可是他們自己本身卻是大學問家,你們覺得為什麼會這樣?
後來這二十年我試過好幾次申論每次都很失敗,很難去完整表述這種概念,就是老莊當然相信真理是存在、可以實踐的,可是他們同時又認為真理是不可表述的,因為當有人跟你講述他的理想、理念、真理時不可避免必定會夾雜進去自己本身的慾望跟價值觀,就算他說出來的內容是真實的道理,可是他的內心未必可信。
就好比一個宗教騙子滿口頭頭是道的大道理,可是他難道不能把這些大道理用來騙財騙色嗎?當然可以啊!難道佛理講得很棒學問精深的人就不會騙財騙色嗎?難道把經典解錯顛三倒四學問粗淺的出家人就不會是一個正直的人嗎?把學問知識跟個人品格連結,或者把講出來的話跟內心想法直接連結,這本身就是極為嚴重的顛倒是非。
而如果『有學問』本身可以為自己獲取不公平於他人的極大利益的時候,學問就變成一種用來詐欺的工具,因為這些人一開始追求學問的目的就是『發大財』跟『取得特權』,因此你如果把他的學問跟品格畫等號這種想法根本就是愚蠢的,假如這是一條正直的人不會走的路,就算你用學問去篩選得再嚴格,也不可能篩選出來正直的人啊!
所以老莊反對的不是『傳播知識』,他們所寫的書用的是高級知識分子才看得懂的文字,假如他們當真反對知識,那麼他們要不然一開始就不寫,要不然就應該用更粗淺、更白話,普通人也能看懂的文字才是,他們反對的,其實是『用知識作為衡量利益的標準』,當你用知識作為衡量標準,它就會產生利益,之後知識就變成一種鬥爭跟上位的工具,這時候知識的內容根本不是重點也沒人在意,知識會變成一種抹黑的工具、貶低對手的工具、打擊敵人的工具、政治鬥爭的工具。
這就是為什麼【儒以文亂法】,亂法的不是文,而是儒,而儒之所以有能力亂法,是因為諸侯以儒學作為標準給他們官位,之後儒才有亂法的能力,也才有亂法的動機,除非不以儒學作為官位考核標準,否則根本不會再有人去認真研究儒學了。
所以老莊才會說應該『絕仁棄義』,絕仁棄義的意思不是不要去講仁義,而是不要用仁義去作為獎懲賞罰的標準,你不要用道德來當獎懲標準時大家還會去講道德,可是你覺得應該推廣道德然後把道德來當賞罰標準之後,老百姓為了得到獎賞規避懲罰就開始各種欺瞞造假,然後各種不道德偽善的事情就反而氾濫了。
這種『不講道德反而道德』、『講了道德反而不道德』的現象,用文言文來表達就變得樸逤迷離難以理解,用白話文反而好解釋,老莊反對的從來不是智慧知識,也不是仁義道德,老莊反對的是那種一開始出自善意然後就想亂用國家公權力、強制力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最後把一切搞砸的行為。
用現代話講,就是左膠覺青。
把仁義、良心講的太具體,就像給渾沌開竅,它會死掉。儒學的本意是要讓沒讀過書、沒開竅的庶民知道該如何操作,但把「符合仁義的行為」一條一條說明白後,就會在後代的利益衝突之下,朝「規則化、教條化、樣板化、貞節牌坊化、吃人化」發展,而讓仁義本身失去彈性、自由、發展性與生命力。
回覆刪除其實人類心智本來就是個大型的計算機,面對千變萬化的情境,會在潛意識中計算各種參數的重要性,再以情緒跟直覺的形式輸出,因此道德直覺是天生的,反而是後天太過精細的道德教育,把各種概念分析切割得支離破碎甚至複雜化,而破壞了先天的直覺(不是要表達捨棄道德教育的意思)。
我認為,仁義、良心、善念、利他、神恩、普世價值⋯⋯,無論這個混沌理念的名稱是什麼,本質上就是一種大愛,而且是刻劃在DNA裡面的人的本能,否則不可能從東到西、從左到右、從古到今的人,都不約而同的用不同的角度來提倡這件事。
就算不知道、不能定義大愛該如何具體落實,但根據我的直覺,當我對某事有「身心平衡、行動自由、利己利人」的感受時,應該就是大愛在作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