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語言的陷阱-語義的扭曲與縮限

在台灣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大眾在討論議題的時候,常常會有語義不清,偏離定義的情形。討論民主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心裡只會出現:「選舉,少數應該服從多數。」

但是卻不會想到,應該先就公眾議題和政治人物的政見作出廣泛的討論,意見紛呈之後,再來進行表決或投票,在台灣的民主就是比人數,不用在乎民眾懂不懂。反正,人多的就贏了,管他政策和議題是什麼?言論自由的定義也有好幾種,甚至有些人認為某些會引發爭議或是敏感的字眼不能納進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之內。

討論經濟的時候,大多數媒體都只會看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只要GDP到達了期望的目標,就好像大家都賺到錢了,沒有窮人,也沒有失業一樣。但GDP增加了,卻因為政商勾結,錢都進了政客與慣老闆口袋裡,連帶著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動盪不安。所有人還是盲目看GDP,大家都不在意政府官員濫權干涉市場,也不記得錢進到了誰的口袋裡。

反正,不能賺大錢一定是不夠努力,但其實「不賺錢的他們」就是「被剝削的我們」。

討論政治的時候,被窄化成只剩下統獨,只剩下兩種民族主義(台灣民族主義vs.大中華主義)的衝突,甚至連意識型態(Ideology)這個專有名詞,都被窄化成統獨問題。政治應該是討論資源分配的問題,是討論應該要把徵收來的稅,用在哪些地方來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問題。

討論到國家意識,不愛國的人就是叛國,但是到底要愛哪一國?國家真的存在嗎?也沒人搞得清楚。



在主體曖昧不明,語意混亂不清的情況下討論就失去意義了,更有甚者,他們會利用扭曲的與義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例如:

在黨國不分的時代,國民黨政府,一律寫成國民政府,好像這個政府的成立有全民的參與一樣。同樣是大量殺人,發生在台灣叫做二二八事件,而發生在南京就叫做大屠殺。

我始終認為,這不只是社會的集體弱智造成的,社會的弱智與反智只是表象。真正應該注意的是「社會上層結構」的制定者,他們有意的在控制語義,刻意的在執行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個古代的諺話,今天的統治者,還是忠實地執行著。

1 則留言:

  1.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從2005開始就是假的了
    被置換成GNP的算法,這點連對岸人士都比我們清楚
    (可以上知乎論壇查,寫的比PTT寫手好
    而且PTT有網軍帶風向,很悲哀,要真相居然要翻到牆內)
    當央行行長拿著假數據說幹話的時候
    這國家就沒救了
    CPI也是失真的
    對於民眾而言,政府公然說謊
    百姓有樣學樣當詐騙集團也是蠻合理的
    失業率的話,如果有Follow川普競選就知道
    也是造假到可怕
    總體經濟學的外升內貶
    正在臺灣上演
    等到國家的錢花光了
    匯率和股市都撐不住了
    會有臺灣版的金融海嘯
    臺灣的金融股曝險的程度
    比想像的大很多
    不是指對大陸投資的問題
    是臺灣的房貸利率天殺的
    比大陸與美國的國債都還要低
    政客收了房地產商人的錢
    然後叫公股行庫壓低房貸利率
    維持房地產價格
    臺灣的房子有比這兩個國家的國債值錢?
    結果新任央行總裁
    喊出了以升值取代升息的幹話
    這會經濟學中
    外升內貶的狀況
    正因為進口商人的目標
    不是要賣更多的進口產品
    而是賺更多的錢
    臺幣對外升值
    進口商根本不會讓進口產品降價
    特別是壟斷性的進口大宗貨物
    也就是之後會看到
    明明臺幣升值(對外升值)
    物價狂飆(對內貶值)的窘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