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忠君愛國:
漁父(屈原)、出師表(諸葛亮)、岳陽樓記(范仲淹)、左忠毅公逸事(方苞)、正氣歌(文天祥)。這裡面會看到滿滿的國仇家恨,政途不順或戰敗失意後滿腹委屈,但竟還渴望得到皇帝的寵信,不得批評皇帝,只能隱喻。
第二類、社會風氣:大同小康(禮記)、師說(韓愈)、訓儉示康(司馬光)、
指喻(方孝孺)、病梅館記(龔自珍)。這幾篇提倡古代的社會制度,提倡教師崇拜,反對自由市場經濟,小題大作缺乏邏輯。尤其是以大同小康所述的大同世界最為危險,等於埋下共產主義思想的種子。
第三類、寫生風景 (通常是被罷官流放):登樓賦(王粲)、桃花源記(陶淵明)、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赤壁賦(蘇軾)、 晚遊六橋待月記(袁宏道)。被罷黜了,出去爬山出去玩,也一天到晚在想朝廷內的事情,而且還常常用傳統價值自我框限,根本就是失意政客的技能滿點。
第四類、寫台灣(稱做番、東夷):東番記(陳第)、紀水沙連(藍鼎元)稱台灣人為番,稱台灣為東夷,滿滿的華夷之辨,隱含著種族歧視。
而這些文章,與現代自由主義精神的觀念諸如:自由、社會契約、自我實現完全不能相容,完全是臣奴思維。
實際上諸亞諸夏古文明中還有更符合現代思維的的經典,比方說
老子是諸亞諸夏的自由主義先驅 |
墨子〈非攻上〉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非攻上(翻譯):
殺掉一個人,叫做不義,必定有一項死罪。假如按照這種說法類推,殺掉十個人,有十倍不義,則必然有十重死罪;殺掉百個人,有百倍不義,則必然有百重死罪了。對這種(罪行),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責它,稱它不義。現在至於攻伐別人的國家這種大為不義之事,卻不知道指責其錯誤,反而跟著稱贊它為義舉。他們確實不懂得那是不義的,所以記載那些稱贊攻國的話遺留給後代。
倘若他們知道那是不義的,又有什麼理由解釋記載這些不義之事,用來遺留給後代呢?假如現在這裡有一個人,看見少許黑色就說是黑的,看見很多黑色卻說是白的,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個人不懂得白和黑的區別。
少嘗一點苦味就說是苦的,多嘗些苦味卻說是甜的,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個人不懂得苦和甜的區別。現在小範圍內做不對的事,人們就都知道指責其錯誤;大範圍內做,卻不知道指責其錯誤,反而跟著稱贊他為義舉。這可以算是懂得義與不義的區別嗎?所以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君子,把義與不義的區別弄得很混亂了。
評:這篇有殺人為不義的人權思想,還有殺越多人越糟糕的反戰思想,還有偷婊腐儒思想混亂的批判,但是與儒教的價值觀衝突。總之。中華民國教育體系中選的古文內容與現代人的生活價值不合,要讀古文的話老莊、墨子、韓非都比這些儒生的人臣(奴隸)思想要好得多。
讚。願以此篇做為孩子學校教育的反思。
回覆刪除讓台灣歷史更有趣﹗
回覆刪除https://taronews.tw/2018/05/14/3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