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常模是一個最不正常的東西(與談者:劉瑀璿)

先談談理想客體吧。

所謂的理想客體是指?客體就是對象(無論是否有生命),理想客體就是理想的對象,是幻想出來的。未必真的是什麼樣子,所以才說是幻想。

最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很夯,不曉得各位有沒有同感:老派家長的思維,其實跟自詡進步的左派們很像,兩者都很喜歡跳出來代表不是自己的人。

家長根本不是他們的小孩,但家長覺得你冷,你就必須加衣服;家長覺得你餓,你就必須一直加飯菜......發揮個人自由意志說不要的人,還會被罵是不孝順、頑劣的小孩、不體貼父母好意...

同理,通常左派與基層大眾距離很遠,但左派覺得基層大眾被壓迫、是受害者,基層大眾就必須跟隨左左們的革命行列。

發揮自由意志說不要的人,還會被罵成是民粹、自私、愚民、依附體制的叛徒...

為什麼無論是保守派或是左派都強制要要求別人當他的「理想客體?」

理想中的客體是什麼樣子的?

在真實世界,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標準的模型典範,自由社會沒有一定要遵循的「常模」存在,所以不應該以自己的想像要求別人才對。

那什麼是常模?

常模就是以測驗的人所得分數,所做出的一套區隔正常與不正常的標準,這不只是應用在智力測驗,精神診斷手冊也是一種正常與不正常的標準。

我在挑戰的是:這世界根本沒有所謂正常。而那些過度標榜的正常反而會讓人壞掉,例如一定要考上某學校之類的...

你可能會問,可是心理學不就是建立在常模與非常模之上的嗎?

其實心理學也有批判常模(DSM)的聲音,心理學本身研究的範疇都建立在多數人的普遍現象,我覺得很可惜也不夠精確,應該要去研究那些在相同情況卻有特殊反應的個案才能看見人的真正多樣性。

每個人都不一樣,獨一無二,去建立一個是否有病的常模其實很沒必要。

除非是生理上可以找到病因的病,不然沒有傷害到他人也不需要特別定義異常,每個人總有自己的癖好與習慣可能與他人不同。

另外,物化本身其實是不把人當人看。而不是什麼不能看健美身材這種東西。

我們都只看到物化女性(把女性視為一種性的工具),但其實華人家庭一直都把小孩當成物啊,這也是物化。

正所謂父權制度(家父長制)的意思就是:其他家族成員都是家父長的財產,這本身就是把人當作一種有價的物品。

許多自由主義者不會同意,在「沒有個人意志參與下」把人當作物品兜售的行為,因為這就是奴隸制度了。

1 則留言:

  1. 正確的性(平)教育須源於「事實」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802/1403170/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