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代高等教育最大的病態,就是害一堆人畢業後根本搞不清楚「學校 VS 職場的區別」
「學校」是你先砸了一堆學費,進來學習未來你工作上需要的各種技能;而「職場」上,公司老闆完全是藉由支付薪資、交換你明確的工作產值。
造就一堆年輕人把兩者搞反:演變成不惜貸款也要進大學玩青春、混張學歷文憑好交代;畢業進職場,卻懷抱著「現在才要開始學如何工作」,什麼都說自己不擅長或沒學過、認為公司老闆該要負起責任-「重頭慢慢教到會為止,不然就是公司的錯~快逃阿!」
我聽過一個真實笑話:
某網站coding超強的技術底老闆,發現公司有兩個員工雖然從不錯學校相關科系畢業、但工作能力有待加強;索性詢問他們兩位大爺有沒有時間,能否下班後留下來參加老闆親自準備的補救教學?
第一位直接說晚上要約會沒空;另外一位則說出了超經典答案:
「我有空啊! 但這要算我加班費喔~不然我幹嘛花我的時間留在公司?(法律有規定~企業的內部教育視同正常上班耶!)」
我那位朋友聽完當場吐血昏倒;果不其然那兩位大爺,短短兩個月內就因為「被交付的任務做得亂七八糟」悻悻然先後自請離職。
據說到下一間公司以後,還告訴其他同事抱怨,上一間公司的老闆交代的任務太困難、根本不可能做到,還好我及早離職了,顆顆!
這樣的事件,天天都在發生。
不難發現近年來很多長期當老闆的,索性跳出來拿自己的專業開課收學生,除了賺學費外,背後還有一個關鍵心理因素,那就是「尊重知識的態度」
多數願意砸數萬元主動報名學習的同學,都懷抱著等價交換的心態,無論智商高低、再怎樣都比「愛學不學、雞雞歪歪」的那類人強上千倍百倍。
曾幾何時,大家進大學玩花學費都不眨眼、進了職場卻反過來要老闆付錢拜託你學?
諸多寶貴知識或經驗,與其被棄如敝屣,還不如直接放到市場上,讓真心願意拿出正確心態做交換的人,有機會把寶劍磨利、終究成為下一個市場大鱷。
年輕人在職場上要獲得成就,難嗎?
基本上任何人只要本質學能不太差、加上上述關鍵學習心態,根本是瞬間輾壓90%同儕競爭者;也許剛開始短短幾天、幾月看不太出來,但時間若拉到一、兩年,你就會發現有人強到不行。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數據都顯示「25-35歲的工作會決定人一輩子的收入」,其背後要表達的真正意涵,絕非要你趁年輕換XX份工作、這個太累or那個不喜歡就換換換...
總結一句話:
「如果都到這把年紀,還沒搞清什麼叫正確學習心態,還認定公司老闆就是免費老師的,那注定一輩子慘慘慘不意外!」
讀書才有未來?與其一味「補救」,不如讓弱勢孩子找到真正想要的路
回覆刪除對於教育而言,陪伴確實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即使博幼設計的教材是我見過少數幾個真的能夠將學生能力補強起來的好教材,然而對孩子而言,其實他們自己仍是相當迷惘。因此,特此將孩子的一些感受講出來,與各位分享。
我們給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
「老師,為什麼我要留在學校留到6點?」
「老師,我真的不想學會這些東西,因為上課也在教、下課還在補寫作業、放學之後我還在教室裡面學一樣的東西……」
「老師,這麼晚下課,其實我們體力真的不太夠!」
聽到孩子的這些抱怨,我們必須先想一個問題:「補救究竟應該救些什麼」?
博幼基金會的立場,是希望「弱勢的學童都有機會、有能力讀書」,於是不會隨便取消弱勢學生參與這類輔導課程的權益。不能讓學生因為一時走出了補救,就失去了參與博幼課程的機會。因為落後了之後,在反覆參與補救教學的過程中,學科程度反而會落失更多。這是為了讓孩子有機會自我實現、脫貧與遠離犯罪,讓孩子有機會成為醫師、律師或工程師的機會。這會是改變這類孩子人生的契機!
然而,學習並不僅止於學科能力。我想,這是很多人沒想過的深層問題。
當多數人用都會角度或是善心人士立場看這件事情時,唯一思考的問題就是「讀書才有改變人生的機會」。當然,博幼基金會以「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避風港」為立基思考也確實符合這樣的理念。
不過我也必須讓各位知道一下「其實有些孩子真心想要學會技術,這樣比較容易讓他們在高中職畢業後謀生。」因為有些孩子真的對課本上的知識沒有興趣,他們甚至放棄得非常早,有些已經嚴重到連補救都沒辦法救的地步了!
不能否認的,吳先生也注意到了導致這些弱勢孩子如此背後的因素:家庭功能不足、同儕因素、個人因素、社區環境因素……等問題。問題來了,這些接受補救或是在博幼教學系統中的孩子究竟身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恐怕不是這樣簡單的描述就可以一語道盡的。更正確的說,這類孩子的人生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廚師、美髮師這麼簡單的事情而已。也就是說,當他們的學科因素改善後,所選擇的未來並不像善心人士所想的那樣,長大後會成為醫師、律師、工程師……。我想,博幼基金會執行了這麼久,這些個體資料只要統計一下,就可以看出這十年左右的發展是否如基金會所預測的一樣了!
玉東卡本特的故事
這是個王嘉納老師從國中就開始陪伴的孩子。誠如我上面所描述的,這孩子對於學科放棄得非常早,以至於上了國中,對於學科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也當然,這樣的孩子處在學習困境中時,表現出來的情緒與行為通常都會比較焦躁。那並不是老師會不會教的問題。就我所知,他也很早就接受了補救甚至是其他單位的幫助,至於學習效益如何?我從嘉納老師的對話中找到了一點蹤跡:「這孩子真的不喜歡上課,老師如果勉強他學習,他會在課堂上鬧一整節課的脾氣。」
但他會跟老師說「老師,讓我去木工教室把我的作品修好,我保證讓你看見一個超棒的作品!」
這故事的背後,其實就是一位大家熟知的老師,在一個偏遠的鄉下將木工教室整理成一個孩子夢工廠的故事了!
這孩子在3年的時間中磨出了自信的眼神,畢業後也選擇玉里高中的原住民專班就讀,繼續在玉東國中的木工教室進行每週兩天的木工實作課程。這樣的修行過程不只磨出了孩子的自信心,也帶出了自身的價值。
一次,這孩子自信地介紹我一組無釘鎨的手工卡榫式沙發。他知道這組沙發最少有3、4萬元的價值,也深知自己在這門技術上已經有一定的能力。現在他高中畢業了,他的作品正在玉里鎮的藝文中心展出,7月1日更將在台北的華山文創園區展出。屆時,王嘉納老師會帶著27位卡本特的孩子,一同展示更多優質的作品!
除了讀書,我們更該讓孩子看到其他的路
從這個故事,我看到的是:或許我們在為弱勢思考的同時,常常忘記將自己的身段拿下來。
在每個故事的背後,其實都有像是博幼基金會或是王嘉納老師這樣用心的陪伴者,只是每個陪伴者的角度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同。然而,孩子的未來並不應該被局限於「讀書」上,我們也很少問過孩子「你究竟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於是,孩子成長的框框中就會只有數學、國文等學科的發展,不會有職人、獨門技術專家這樣的職業存在。
當然像是新北市政府,近年來在職業教育上的推展也逐漸走出風格,他們不僅重視孩子的求學權益,更確確實實開始為孩子設身處地思考未來,在讓許多孩子能在鑄模、自造以及各項專業上有所學習中,逐漸與只著重學科能力的縣市拉出一個區別出來。
教育確實是改變孩子的力量,無論如何仍是要感謝各位對於這群孩子的付出。讓他們有機會在這個世界中藉由教育的陪伴,找到翻轉自己人生的機會。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