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於1979年對當屆商學院(MBA)學生做了一項特殊實驗:
有多少人-對未來定出明確目標?
結果如下:
84%人=沒有明確目標。
13%人=有明確的目標,但沒有寫下來。
僅3%人=不只有明確的目標、且有寫下更詳細執行計畫。
實驗還沒有結束。
就在10年之後,研究人員找回當年的這些學生、訪查他們畢業後的職場發展。
驚訝的發現:
13%有明確目標、但沒寫下來的那群人,他們平均收入比「沒目標」的人,高出2倍左右。
其中最特別的是,3%有設定目標、並寫出明確執行計畫的人,比「沒目標」的對照組,平均收入高出整整10倍!
10倍是什麼概念?
大概就是月入3萬 VS月入30萬差異!
這個實驗之所以值得參考,在於其調查對象不是隨機亂找,哈佛大學MBA的門檻高,「能成為哈佛的學生」本身就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實力和運氣,在裡面居然還能有如此大的差異?
故足以驗證「能寫下目標與詳細計畫」這看似簡單的行為,對一個人未來收入的影響,可能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問題來了:究竟怎樣算是「明確目標」?
研究人員給出了【目標導向4大原則】
【第一、目標需具體可用數字量化】
許多普通人傾向將目標設定為「早點退休」或「快樂生活」,這就是典型的「空泛概念、不可量化」
什麼叫做早點?
怎樣算是退休?
如何定義快樂生活?
定下這種空泛目標,對實踐一點幫助都沒有!
反之,如果改成「40歲前存下1000萬退休金」或「5年內被動收入達到每年100萬」或「3年後淨收入要超過300萬」... 這些才符合具體可量化的門檻。
【第二、現實中有可能達成】
多數人從小就習慣於胡亂訂目標、反正打從心底也沒有要實踐的意思,例如成為亞州首富、上火星、當皇帝。
所有理性上來說不切實際的目標,寫下來也只是在做夢、浪費時間罷了。
【第三、具有明確時效性】
明確訂出何年何月之前應該要完成、或時間內至少要完成多少比例。
【第四、明確的執行計畫】
我認為這一項最為關鍵,許多人許願很厲害、卻總是懶得去思考執行層面的計畫,這就成了目標導向的最大障礙。
例如「每個月強迫存下5000元、連續3年」或「每天跑5公里」,這才叫做明確的執行計畫,才有機會真的是執行出來。
------------
題外話~
我認為「目標設定」非常重要;
然而,它更像是一種「思考習慣」,絕對不是你隨便看完幾篇教學文、然後拿起筆隨手寫出想到的目標就會有效!
現實中我也常碰到思維不同的人。
社會上約有九成屬於「靠感覺行動、往往懶得去追究為什麼自己要這樣做」的人,他們不只不會「事前計畫」,在過程中、或結束後,都不太會去思考整個脈絡的前因後果。
這種類型的人最容易辨識,隨便聊幾句、問他們正在執行的計畫和狀況就可以看出端倪,通常,他們未來發展不會和現在有太多差異可言。
另外少數,真的屬於「目標設定者」
唯大家都誤以為這種人是「沒有衝動、純粹理性」的機器,實際上完全不是那樣;畢竟只要是人「都是靠感性衝動先下決定、再用理性事後做出解釋」,基本人性是共通的,大家都一樣。
最大差異在於,後者在整個過程中會不斷去思考分析、甚至當事情已經結束,還是會持續累積知識、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一點,才是決定性的關鍵!
人們總以為自己靠自由意志去抉擇;但其實面臨選擇題的瞬間、你我內心早已預設了唯一答案,那純粹是基於個人過往經驗和認知的總和,換句話說,選擇只是一種幻覺,讓大家誤以為自己能靠自由的選擇去邁向更好的人生。
因為大家都搞錯了,重點從來就不在你想選擇什麼!
例如,很多人每天都喊著要選擇一段更好的感情、要靠選擇去斬斷痛苦的困境,但再到下一次,你看到他不意外的又重複陷入更悲慘的感情中。
少數聰明人之所以持續進步,是因為他們看透了選擇的假象,故不執著於某幾個選擇題本身,而是努力求取知識、讓自己習慣思考,找出所有事件的因果關係、以及背後的動機。
簡單來說,唯有當你的實力大幅提升,以前覺得超難的問題、後面都能迎刃而解,以前太蠢總是愛上低層次的對象,當你成長過後,必發現身邊追求者的檔次、已完全拉高至不同層級,相處與溝通的品質也隨之提高。
這,就是進步的真相!
所以不要以為寫下目標就可以改變任何事,這個實驗真正要告訴你的是,唯有讓你腦袋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都在學習、持續進步,你的收入水平才有機會超過同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