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包產到戶的故事(摘自:無所不在的演化)

關於中國的英雄我也不是那麼肯定,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是從1978年鄧小平當權開始。促成經濟發展的大鳴大放,讓五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就這一點來看鄧小平確實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堪稱是個偉人。

但是,若仔細審視一番,中國在1978年發生的事情,這其實比較接近一則演化的故事,而不是一般人所設想的偉人事蹟。

這一切都是在農村展開的,當時的集體農莊逐漸「私有化」允許個人擁有土地和收成,但這種變化並不是來自一個正在改革的政府的命令,而是從名間出現的。

在鳳陽縣小崗村一群十八位農工對他們在機體制度下慘淡的生產量和自己還需要去其他村莊乞求食物的困境感到絕望,於是在一個晚上,暗中聚集在一起討論他們可以做些什麼?

在那個時候,光是聚會本身就構成一向嚴重的罪行,更不用說是他們提出來這樣一個讓人震驚的想法。第一個勇敢發聲的人是嚴宏昌, 他建議每個家庭應該擁有他們說耕種的作物收成,他們應該把集體耕種的土地劃分給每戶人家。




在一張珍貴的廢紙上,他寫下這份合同,在場的人都簽名,決定包產到戶。

他將紙捲起來封在竹筒內藏在房子的屋頂椽架中。之後,這些人家便在它們各自的土地上工作每天。在上工前的正式哨聲開始前就工作,在理應下工的時間結束很久才離開。

因為明白他們可以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利,他們更有動力工作。在立下合約的第一年他們那塊土地的產量就比過去五年來生產地還要多。要不了多久地方黨工的主委就對這一切的工作和豐收起了疑心,派人去調查嚴宏,他恐怕要面臨監禁或更慘的下場。

但在審訊期間區黨部主委出手挽救了嚴宏昌,並建議在其他地方複製小崗村的這項實驗。

這項提議最後到達鄧小平的辦公桌上,他當時做的事情只是選擇不阻擋這項計劃,如此而已。不過要到1982年共產黨才正式認同,允許家庭農場的存在,到那個時候早就遍地都是這樣的農場了。私有化的誘因讓農業迅速轉型,工業緊隨其後,這項改革可能因為鄧小平太不務實的馬克思主義版本而延遲了,但肯定還是有一天會到來,不過這裡的重點在於成起改革其實是一個普通人所引發的。

正如狄羅得過去所預期的,威廉.伊斯特利表示:「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告訴我們,獨裁者在增加經濟自由方面的功勞,實在是言過其實。」

當然說毛澤東的故事也是這麼回事就有點離譜,他對中國人民幣十年來的巨大危害確實是從上頭開始的,農業集體化,把飢餓農民的糧食拿來支付核武的經費,在大耀進時期提出溶掉村莊裡所有金屬,來煉鋼的瘋狂計劃,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間,策動個人的惡性復仇,這些確實都是由一個「偉人」的行動所造成的,雖然意義完全反過來。

就如阿克頓勳爵所言,絕大多數的偉人都是「壞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