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位阿娘討論孩子的狀況,很有趣的是,阿娘提到,每次上課提到的概念,小孩似乎很快就能理解了,可是她很慢才能理解,甚至需要小孩講解給她聽。可是每次寫作業的時候,阿娘的正確率卻比小孩高。
。
為什麼?
。
我告訴阿娘,不要讓孩子有 "快就是比較棒" 這個觀念,也千萬不要讓孩子因為 "媽媽比我慢" 就容許孩子不尊重自己,或是有 "我比大人棒" 的錯覺。因為快不一定就是好。
。
昨天只是口頭的跟阿娘提到這個概念,因為好玩,我建了一個模型來描述這個 "為什麼同一個問題,大人的思考會比孩子慢"。
。
假設這個大人學習英文的時間是小孩的四倍,則兩個人腦中與英文相關的連結我們就粗估,大人的相關連結會是小孩的四倍。
見圖中,我以左上角的紫色小圓圈作為子群 (共七個連結點),最右邊代表孩子的神經連結 ( 7個連結點),中間的則是大人的神經連結(28 個連結點)。
。
當一個 input 進來的時候,會分別觸發腦中與此相關的連結點。因為連結點之間也會有連結,因此在數據處理階段,小孩的相關神經連結數量為 21,而大人的神經連結數量為 378,是小孩的 18 倍。
。
假設每一條神經傳導路徑的時間都相等,則大人思考之後輸出的時間會是小孩的 18 倍。
。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需要一分鐘思考完這個問題,大人需要 18 分鐘才能想透徹這個問題。
。
但這不表示孩子的領悟力比較高,而是他們的腦子淺,所以思考層面沒有那麼廣,因此需要的時間少。但是大人思考的層面廣,因此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想清楚。但是整合輸出之後,大人的思考層面比較廣的答案正確率會比孩子高,因為孩子有很多東西沒有考慮到。
。
噗哧 ~~~
。
當然,這個模型有很多漏洞,因為這個模型忽略掉了某些習慣性思考模式可能使得觸發路徑有 preference,因此會讓決策時間減少。
另外,我忽略了路徑之間的多工模式,也就是這些路徑並不是一個跑完了才能接另一個跑 (串聯),而是同時會跑好幾個路徑(並聯)。這就是何以事實上大人並不需要小孩的 18 倍的時間才能想清楚的原因。
。
在此只是提出一個 "當大人思考的比小孩慢的時候,為什麼你不能因此讓孩子就誤以為他比較聰明" 的簡單模型。
。
至於為什麼 不能太早讓孩子有 "我比大人聰明" 的感覺,這是另一個問題,在此不深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