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目標導向行為模式 & 拜託你千萬不要對英文有興趣(作者:寄生草莓的英文私墊)

其實每次我在一些社團中看到爹娘們抱怨小孩 "對英文沒興趣,所以學習成效不彰" 都覺得很納悶,真的滿奇怪的,沒有人去檢討小孩對國文有沒有興趣,或是對數學有沒有興趣 ( p.s. 大部分對數學的抱怨都是數學不好,而不是對數學沒興趣),那為什麼對英文這東西卻一天到晚在檢討興趣,好像其他的東西沒興趣都可以學得下去,可是英文這玩意兒卻被另眼看待。

英文就是一個工具,跟一隻羅賴把或是一把共頹仔沒甚麼差別,我們使用工具的原因是目的,而不是工具本身。所以如果用這種方式照樣造句,這種抱怨有點像是 " 我的小孩對羅賴把沒興趣" 或是 " 我的小孩對共頹仔沒興趣"。可是我就不能理解,你對一隻羅賴把有興趣到底要做啥?可以請你不要嗎?你只要很會用就好,不需要對它很熱愛或是有興趣。

看到課文這段的時候我突然有點懂了,這些一天到晚追求 "興趣" 的人的行為模式基本上是比較 "非目標導向"的,也就是說,他們的行動目的是行動本身獲得的樂趣,而不是為了達到任何目的。所以如果行動本身無法帶來任何樂趣,那他們就缺乏從事的動機。

但是目標行為導向的人的行動的目的並非行動本身帶來的樂趣,而是這個行動能夠 "帶他們到他們要的那個目的",行動本身若有樂趣也只是一種附加的價值而已,而非主要的價值,所以他們比較能夠承受痛苦以及延遲報酬。

樂趣在近方,而目標向來就是在遠方,可能看得見,也可能看不見。

【目標導向行為】

我們的行動不是漫無目的的,也不是完全自動的——而是由由眼前的事件和刺激決定。我們選擇行動是因為我們想要完成一個目標或滿足個人需求。

研究人員區分了兩種基本類型的動作。目標導向行動(Goal-oriented actions) 是基於對預期的回報 (reward) 或價值的評估,以及行動與獎勵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行動-結果)的知識。我們的大部分行為都屬於這種類型。我們上車時打開收音機,以便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收聽新聞。我們把錢投入汽水機購買最喜歡的飲料。我們拒絕在考試前一天晚上去看電影以進行一些額外的學習,希望這種努力會帶來理想的成績。

與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相反的是習慣性行為(habitual actions)。習慣就是不再受獎勵控製而是由刺激驅動的行為;因此它是自動的。開車的人習慣性地打開收音機,甚至對結果沒有任何預期。這個動作只是情境(context) 觸發。開車的人習慣性地打開收音機,這是一種習慣,即使她知道收音機壞了。習慣驅動的行為是刺激觸發的,這些刺激會觸發了某些習得的連鎖反應的關聯。這些關聯可能是有益處的,使我們能夠快速反應(Bunge,2004),例如在紅燈處快速停止。然而,他們也可能養成頑固的壞習慣,例如在無聊時吃垃圾食品或在焦慮時點燃香煙。

習慣性的反應使成癮難以戒除。



==============================

然後,英文這東西真的不是甚麼消遣娛樂,它本身很無聊的,沒啥樂趣可言。它只是一個工具,一隻螺絲起子或是一把鐵鎚或是一把雕刻刀,你學雕刻刀的目的是要雕出你想雕的雕像,而不是愛上這把雕刻刀。

拜託大家不要愛上英文,那真的很變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