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構記憶組塊的第一步就是專心研讀你想要建立組塊的資料,如果你研讀的時候還放任電視開著,每隔幾分鐘就要轉頭看手機,回復電腦上的即時訊息,那麼你會很難建立組塊,因為你的大腦沒有認真在做這件事。剛開始學習內容,你得建立新的神經模式,並且跟散布在大腦各部位的既有模式產生連結。假如章魚的幾根觸角(註:神經纖維)忙著做別的事就沒辦法好好連結。
二、第二步驟是理解資料的要點。無論你要學習的是大陸漂移理論、力與質量 的等比關係、有關供需的經濟學原理,或者特定的數學題型,都要先掌握重點。這個初步理解的步驟也就是歸納出「中心思想(註:核心概念)」對於所羅門斯.雷索夫斯基(註:只能運用專注型學習模式的人)而言非常困難,但是大多數學生可以自然而然釐清基本概念。至少可以這麼說:如果學生員許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輪流登場,幫助他們弄清楚內容,就可以輕易抓住重點。
理解就像強力膠,可以幫忙黏合潛藏的記憶痕跡,他創造出一個大範圍的痕跡,將許多條的痕跡連接在一起。如果不了解材料內容還可能產生組塊嗎?也是可以的,不過那樣的組塊無法跟你腦中的某個其他內容融合,所以根本沒用。
話雖如此,你必須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光是知道了一道題目如何解答,不代表你創造出了日後可以輕易喚起記憶的組塊。別把一時的領悟跟堅強的實力混為一談,這就是為什麼你聽老師講課時都聽懂了,但是如果沒有緊接著複習,等到準備考試的時候你似乎又不得要領了。闔上書本,考考自己,試著解出題目,這樣的做法也有助於加速這一段階段的學習。
三、第三步驟是建立脈絡,好讓你知道如何使用某一組塊,也知道何時去使用他如果想要建立組塊的前後脈絡,你的視野必須超越原本的問題,看得更廣。你要多多練習各種相關的和不相關的題目。這種做法能幫你看見,你剛剛形成的組塊落在整體的什麼位子上。
換句話說就算你的策略或解題工具箱多了一項利器,可是假使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拿工具出來用,結果也是白搭。總而言之,複習可以使你的組塊所連結的神經網路擴大,讓組塊更堅固也更能從許多條不同管道來找到它。
有關組塊既跟概念有關,也跟程序有關而這些概念與程序之間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大量練習數學題目可以幫助你明白為什麼要使用這樣的解題程序,以及這樣的程序為什麼有效。如果你能夠掌握基本概念,就比較容易發現自己犯的錯誤。(相信我,你一定會犯錯,而犯錯是一件好事。)而且理解的基本概念之後你比較容易把既有知識運用到新問題上,這種觸類旁通的現象稱為轉移。稍後會再討論這個現象。
如同這張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圖片所示,學習有兩個方向,在由下而上的組塊過程中,反覆練習可以幫助你建立定並鞏固,讓你在必要時刻很快就能找到他。而在由上而下「綜觀全局」的過程中你可以看清楚所學的內容,在整體中佔據了什麼位置,想要把東西學好,這兩種學習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脈絡」就是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這兩種學習交會的地方,說得更清楚一點,組塊牽涉到你學會如何使用某種解題技巧;脈絡則意味著學會何時使用這種技巧,而不是學更多解題技巧。
能力錯覺以及回想的重要
努力回想你正在學習的內容,這舉動叫做「提取」,比起只是反覆閱讀材料更為有效。心理學家傑佛瑞.卡比克等人發現,許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出現「能力錯覺」卡比克表示,許多學生會反覆閱讀筆記和課本,其實這樣做的學習效果很有限,但是很少人檢驗自己學到多少,也很少進行提取練習。
如果你的面前攤著一本書(或Google)你會產生錯覺,誤以為書上哪些材料也存在你的腦中,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看書比回想容易,許多學生困在此錯覺裡,一直用效果很差的方式讀書 。而這正是為什麼如果光想要把書讀好,也花了很多時間讀書,卻不保證你真的可以學到東西。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兼記憶專家艾倫.貝德里所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光有學習意願也是枉然。」
你也許沒有想過一件事情,劃重點時要小心,否則不僅沒效果甚至會產生誤導,手部的動作彷彿騙過你,讓你以為自己把劃了線的觀念已經放入腦中,當你在課本上劃重點時,請訓練自己先找到重點在劃線,而且線要劃的盡量好—每一段的敘述,不要畫超過一句話。相對之下先歸納出重點概念,再在紙頁空白處做筆記,則是很好的的提示方法。
多多應用回想—在腦子裡提取重點,不要被動的反覆閱讀,這可以讓你的學習更專注而有效。反覆閱讀課文只在一種情況下有效果,就是你妹讀一次就要停下一段時間之後再讀,這樣比較像是在進行間隔重複。
同樣的,做數理習題時你要設法靠自己做。有些課本在書目提供了習題的解答,但你只可以用來檢查自己的答案。這是為了確保你把課程內容深植腦中,將來你也更容易提取。就是出於這個原因,許多老師在考試或出作業的時候,特別強調你給自己寫下解題步驟和推理過程。這種做法會迫使你把問題想清楚,檢查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也能讓閱卷者更加明白你的思維,以便提供有用的評語。
別拖太久才進行回想練習,以免每一次複習都必須從零開始,想辦法在學習當天就重溫課程內容,尤其是新的、難度較高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授建議學生上課聽講之後,盡可能在當天晚上再把筆記再寫一遍,這樣做能夠幫助您鞏固腦中剛剛形成的組塊,找出你的理解漏洞,而這些漏洞正是教授們最喜歡測驗的地方。當然你得先知道漏洞在哪裡,才有可能左手填補漏洞。
奠定基礎後,你就可以拉長「維修性」複習之間的間隔,隔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再複習一次最後你就會牢牢記住,舉例來說我二度訪問俄羅斯的時候,被一名無恥的計程車司機惹火了,我萬萬沒想到25年來沒想過和用過的詞彙,竟然在當下脫口而出。我甚至沒意識到自己知道那些詞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