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儒教作為一種社會秩序為何總是引發易姓革命?

儒家之禮作為一種維持社會尊卑等差之階級秩序的規範,從規制父子、君臣、夫婦等之尊卑關係....制約了參加人員之間的相互關係。換言之,作為政治秩序之本的秩序原理....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 《儒家的禮與祭祀篇》

金培懿 台灣師大國文學系教授

而「禮」從理論上說,是最高政權控制範圍內統一規定的法則,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可保持它的穩定性,「禮」有嚴格的等級精神,而風俗卻無有此般意識。所以,常金倉主張,父權制家庭與國家的出現,是原始風俗禮儀質變而為「禮」的現實基礎 ,禮」是在父權制家庭出現到國家產生這個歷史階段中產生的,而楊群也有相近的觀點。章權才也認為禮作為統治階級意志的另一種型式的表現,「是隨著國家形成而最終完成的」,而中國階級國家的形成是在夏代,所以古文獻中也把「禮」的形成與夏代「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  

《論禮的起源》 劉昕嵐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


為什麼春秋戰國會亂,孔子認為禮法亂了套,所以要克己復禮為仁。 《十三經》中的禮,實際就是上升到社會層面的夏、商、周的典章制度。

而作為典章制度的禮,是指在周人滅殷後,孔子根據風俗習慣, 再結合一部分殷禮的基礎上,相互融合改造而形成的一套維護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的 系統機制,即周禮。

它不僅規定了統治階級如何組織其統治機關,還詳細規定了與 個人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如國家綱紀、宗法倫理、守喪祭祀等。 既然這套禮很接近現代意義上的規章制度,孔子為何沒有諸侯想要重用他?

因為那些諸侯心裡很清楚,今天整個東亞亂成這樣,單憑不合時宜的禮,怎能統治? 為何說禮不何時宜? 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 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

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 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 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和貴賤等級制。商的繼承多半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 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

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 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 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 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 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

好了,依照孔子追求的禮,貴族嫡長子爽翻了,貴族的其他小孩也還有些土地可分, 老百姓呢?能不能帶領軍隊?參與政治?進入貴族階級? 很抱歉沒有辦法,活該你是老百姓,你投胎吧。而對於想要稱霸的諸侯而言,孔子想推行的那套制度,只要諸侯權威天子就等同於僭越了,還稱什麼霸呢?

禮是一種乘載玉器的容器
也作為一種規範人類行為的典章制度


這套禮閹割了階級流動的可能性,讓血統的重要性永遠大於才能。 而眾人所崇拜的儒教至聖先師,崇拜的就是這種東西。

為何秦能滅六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毀棄了儒教的禮。雖然法衍生於儒, 而且有很多儒家把法家貶抑為酷吏,但事實上法比儒來的有效。 法家不重血統,凡有功績論功行賞。讓平民有能力者也能參與政治,帶兵打仗。

法家不因為身分而扭曲法律,凡是違法徹底執行,以建立統治者威信。 但依照儒教的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是對法律的一種扭曲。

法家也不會認為單純的道德感召可以成事,所以帶點馬基維利主義的味道。 為什麼亂世的諸侯不用孔子,就是因為他們知道禮完全不合乎時代潮流,只是孔子幻想中的美好,若當真實施恐怕招致滅國。

歷代東亞諸國有許多均是如此,他們所做的事情跟宣傳的文字是兩回事情。因為這是淵遠流長的儒教傳統,修正儒教「禮」的荀子認為:人性善也好,人性惡也好,必須要有依據,而且這個依據必須令人信服。

「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不可施行。」

荀子認為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依據不足,如果按照孟子説的人性是善的,那麼聖王、禮義等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正因為人性惡,聖王才創制了禮義,規範人的行為。

所以跟荀子學習李斯跟韓非為什麼變成法家(註)?因為把「禮」變成嚴格且必須絕對執行的「法」就產生了法家。

坦白一點說,孔子的禮教其實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守護者。「因為我血統正確,所以我有封地,封地稅收都是我的, 你問我會些什麼,我都不會,但我是貴族你們都必須聽我的。」  


在三代之初儒教的禮,應該是一種親族之間的治理系統,在小範圍的同宗血親裡面起作用,作為一種秩序,在系統擴大及於分封諸侯之後就隨時代漸漸的不能適用,因此它早就應該被掃進歷史的灰燼裡面,但儒教內建的的法先王(尚古)性格,一直想要把歷史的巨輪推回到三代以前。於是,每次在東亞發生的易姓革命都是一場大災難。

註:
其實我也不太同意所謂的諸子百家的分類的,因為這個分類是班固弄的,
但是諸子百家本身的源流是連續性的,用片段式的分類會產生一些問題,圖方便而已。

1 則留言:

  1. 有一些道理,但对大陆的一些观念显然很过时了。多出去走走,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别坐井观天,被时代淘汰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