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東方社會經濟的本質(作者:鄭立)



提問人:有點不太懂,看了街上一堆促銷,有的是價格很高的打到剩三千六 ,再不然就是三個商品綁一起賣也三千六 ,這樣商家真的會賺嗎?


鄭立答問:

售價一百元的東西,賣十元,賣得出去就是十元。賣不出去就是零元, 甚至是負數,因為要花錢去處理垃圾。

賣東西不一定是賺,也可以單純只是止蝕。

如果預期未來更賣不出去或者價錢會再降,那當然是現在賣出去,即使未來的價錢相同,應該現在賣出去,因為越早盡現價值越大。

其實在談經濟的時候,很多人談的都是「生產」很少人談的是「消費」,消費和生產其實同樣重要。

首先重點是我們要理解何謂消費行為,在傳統重農思想當中,並沒有體會到消費的價值,這是因為重農思想假定人類需要的東西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也就是所謂的「溫飽」 而人類永遠需要衣食住行,所以只要生產好這些東西,經濟就沒問題。

所以產生了認為富裕就是不斷提升生產力的誤解。

但其實「生產」這個行為的本質,其實就只是將東西的形態轉換,那不等於東西會變得更好, 或者更有用。生產這個行為可以有兩個不同的結果,就是「變成正價值」,或者「變成負價值」 後者我們可以稱之為「浪費」 不必要的生產就是浪費。

所謂正價值,就是那個生產被認同,其他人願意用別的生產去交換這生產,產生交易,這就是正價值。而負價值就是,這個生產行為不被認同,所生產的商品不僅沒有提供任何意義, 反而變成了有待清理的垃圾,將來必須付出更多的生產去清理他。

舉例說,一個一堆香蕉賣不出去,就會腐爛,變成了細菌和昆蟲的溫床,你必須盡速將腐爛的香蕉清理掉,否則就會製造更多的問題。所以,生產了不能賣出去的香蕉,就是製造負價值。



工業生產上也是一樣,製造了用不著或者價值效率低落的工業, 一則浪費原料,二則製造垃圾,三則浪費運輸成本,四則浪費勞動力。

而怎樣判定一個生產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那就是「消費」消費這個行為的本質,就是「生產力的交換」以我擁有而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換取你擁有,而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生產必須有消費的行為。才會產生「價值」沒有消費行為的生產幾乎可說有害的。

一個社會不斷生產而欠缺消費,就是製造了大量浪費,那意味著這社會浪費了大量的原料,以及勞動力「勞動力的價值也不是單純的」勞動價錢,勞動價錢本身只是勞動力消費的一部份。

事實上,任何勞動,特別是廉價而人力密集的勞動,都是在為社會製造負產值,例如未來的醫療負擔,未來的福利開支,社會成本 (例如因為過度工作使兒童欠缺照顧而產生青少年問題) ,道德和治安問題。

日本社會有強大的生產能力 卻沒有能夠應對的消費能力
而日本的問題就是這樣,社會的消費力減少,代表了社會對於生產的價值認同能力變得嚴刻狹窄,這使生產本身很容易變成浪費行為。這亦使「錢」本身難以流動。

貨幣本身的價值不在於貨幣,也就是有錢本身並不是代表經濟,經濟的本質是「流動」,而錢是經濟的血液,一個血液不流動的人就算沒有損失一滴血也會死。 一個錢不能流動的社會有再多的錢,也一樣是經濟蕭條。

錢只是一種協助流動的工具,只因為錢可以將價值變得可運算,而使「互相承認價值」這件事變得容易。

 比方說,有甲乙丙三人,甲喜歡乙的生產,乙喜歡丙的生產,丙喜歡甲的生產,以物易物的話他們是難以直接交易,但換成錢的話,互相承認對方的價值就變得容易。

所以日本的企業賺再多的錢也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問題並不在於他們能不能賺錢,而是他們賺的錢難以產生高於負債的價值。

景氣不會單純因為有了錢而復興,因為就算你賺了錢,僱了人去工作然後他們只能進行「生產」而生產若無法被消費,則只是製造更多的浪費。

比方說,你可以聘人,不斷的把路挖掉,填上,然後再挖掉,這件事看起來好像可以無限地使人不失業對嗎?但實際上因為這行為沒有被承認價值,最終只是單純浪費掉養活工人的食物而已。

所以企業,政府,用這種方式不斷的去刺激工作,最終增加的只是負債。事情會被消費而產生的價值才是對社會整體的利益,因為所謂價值,就是「人類的積極性」 而一個經濟蕭條的社會,大家積極性都會低落,痛苦地工作, 因為工作辛苦,得到的回報又少。

你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社會,可以賺很多的錢,但是整個社會只賣一種食物。那種食物很難吃,而只有一種娛樂商品可以買,那就是陳菊的 AV 那麼就算你賺很多錢,你會感到富裕充實嗎?
那就看你是否能承認那種食物的味道,和陳菊 AV 的價值,如果你兩者都不欣賞,給你賺一百萬,一千萬,一億,對你都沒有意義。

而賺了一億之後你會想的事情只有一件: 那就是停止工作。

你不會為了得到更多盒不同種類的陳菊 AV 而努力工作對嗎?你就算賺了一億,結果你會面臨的問題就是「花不掉」買了多餘的食物還要掃進垃圾桶,買了多餘的 AV 還是找地方放, 留下錢甚麼都不做會變成你最好的選擇。

所以「賺很多錢」不見得一定有意義的,因為賺很多錢,對於社會來說其實就只是流動歸邊變得單向的意思,也就是說,會有一部份人越來越多錢卻花不掉,另一部份則越來越少錢,花不掉的人沒積極性去做更多工作,而花光的人則工作得很痛苦。

完美的經濟,就是所有人賺多少錢,差不多都能夠完全花光,而花完之後,大家又會得到相同的錢。

因此你會發覺,經濟的問題底裡,還是建基於教育心理和社會的問題。 一個開放能夠接受多元價值的社會,對於價值承認的可能性就會提升,一個願意付錢支持有意義行為的社會,則使很多「善行」或者「義行」也能成為經濟的一部份,一個晚年有保障的社會,大家則不
用為了恐懼晚年的退休問題而無止境的節約消費。

日本作為東方社會的前鋒,他們就是遇上了瓶頸,是我們東方人思想的瓶頸,高儲蓄率是因為對未來無助的恐懼,單極價值使我們對於新意念和產業欠缺支持,自私冷漠的性格,則使金錢無法投向「處理社會問題」這方向流動,我們不願意把錢拿出來強化社會,而只願意把
錢留來保障自己。

而最終的結果也只有兩種:

第一、就是某一天,世界因為某種原因而遭受大破壞,基本的生存物資再度短缺,使我們能夠以生產基本的生存物資使經濟流動。

第二、就是社會演化之後,超越了瓶頸。

如果第二點做不到,人類早晚就會走向第一點,如果沒有天災的話,那就是製造戰爭「死亡」是消去負債的終極方法。不論是金錢上的負債,感情和心理上的負債,一死就全部歸於零。

而將人類經由暴力和恐懼,使退化為只求溫飽就滿足的生物,就可以重新開始。

但發展下去之後,最終還是會走回這點的,就像是讀書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考試驗收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如果人類的社會沒超越了現有的界線,就會當掉叫你重讀一次。經濟是無法無限發展的,經濟一旦超越了社會的發展,就會崩潰然後重來。

我們的政府普遍還是太笨,日本人也不比我們聰明太多,他們想來想去的方法,也莫過於派錢之類。 他們不明白,不花錢是價值觀的問題,當你覺得不花錢是最好的選擇時,你給那人再多錢也沒有用。

官僚體制盛行的東方人政府不少都是沒情趣的悶棍,他們能夠理解問題所在才有鬼。

1 則留言:

  1. 財政部的專業與勇氣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36038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