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 星期二

文化與美學是生活的延續(作者:周布雅)

所有的文化與美感都是建立在社會共同的生活之上。

好比某個城市如果僅僅是市議會決定了我們以後固定在某月某日砸錢辦嘉年華,而市民長期都共同參與了規劃、演出、進行,累積了十年二十年更久,這個嘉年華才會成為該城市的特有文化。
 
可是如果是另一種情況,議會決議了也撥款執行了,可是市民興趣缺缺沒有意願參與,或者市議會的議員把活動分成十八個標案發包給自己關係好的廠商,市民根本沒有辦法參與。

那麼別說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辦下去他也只是燒錢的官樣文章,不會成為一種文化傳統。
 
這種『自發的參與而進入民眾的生活』,就是為什麼如春吶這樣非官方的活動能夠一直延續甚至有潛力成為一種公共的傳統慶典,可是官方辦的文化活動往往經費一停就人走茶涼的關鍵原因。

官方辦的文化活動不是不可能成功,只是官僚系統的慣性會強勢主導控制權好掌握資源分配,於是排斥群眾參與,而群眾無法參與的公共活動只要失去利益誘因就肯定無法延續

能夠延續的文化必定是跟生活連結,然而只是跟生活連結還不足夠,他還必需開始走向精緻

這邊要注意的是,絕對要排除被考試綁架了的,標準單一答案式的【大家都應該如何】的單線思考,我曾經以魯肉飯比喻過,沒有所謂『魯肉飯都應該平價』或者『魯肉飯應該作得精緻才是真正的魯肉飯』這種二分法…

眾多平價的魯肉飯才是能夠誕生精緻魯肉飯的基礎,擁有眾多願意吃吃平價魯肉飯的消費者,高價位精緻魯肉飯才有生存空間,否則就算逆勢的強造出來一種高價位魯肉飯的流行,缺乏根基沒有普遍群眾參與的文創也只是空中閣樓說塌就塌了,而且如果只是百分之一二的人吃的東西,又哪裡有資格代言『本土』的文化?

底層眾多的庶民文化作為地基,才有向上搭建精緻文化的空間,老實說文青們那套瞧不起底層生活粗鄙政治不正確,總是想用說教教化底層的玩法。

就好像用『我主張不正規的魯肉飯應該禁止販賣以免壞了魯肉飯』的方式在推廣魯肉飯一樣,打的是文化的招牌,可是真正會實現的會是毀滅自發本土文化的結果。

他們只有能力告訴大家『什麼是不應該存在的』,卻根本缺乏建造的能力,就算當真他們理想實現了,最後結果也只是變成所有人思想一模一樣、只要不合群就會被集體霸凌的另一個儒教圈而已。

三個時期三種建築物的風格截然不同


所以我認為華國的殯葬美感,根源在於

1:脫離生活:華國從小學教育開始接受的美學教育都是跟生活無關的眷村美學,全部升學過程接觸到的美感標準都是與中國關聯性的東西才是美,真正與自己生活關聯的事物反而都是被貶斥低俗、沒教養的。

那些國學文言文書法或許真有其美感之處我先不否定,可是跟你的生活毫無交集也毫無共感,於是學校告訴你『美』的東西與你的生活毫無交集,而與你生活有關聯的全被否定貶抑要你不要接觸,大多數人的美感在這個過程就逐漸衰弱甚至死亡了

2:功利主義跟難民文化:只是跟生活有共感、源自於生活還不足以衍生出文化跟美感,還要容許人去作精緻化的追求。

功利主義教育底下所有享受性娛樂性的行為全被貶斥成浪費時間,也就是整個社會根本缺乏將生活元素昇華到美學與文化的動力,難民文化的華國人習慣於把自己當成豬。

對待只要能吃飽就好不要作更高追求,就算有人製作更加精緻的產品也是屠龍之術社會沒有欣賞能力更別說用高價交換精緻成果。

為什麼全台灣夜市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大腸麵線蚵仔煎臭豆腐?因為進入門檻低幾乎沒有技術條件啊!

這其實不是問題,可是同質數量這麼多都無法形成競爭效應,逼迫業者提高品質,那就是華國人自己覺得品質無所謂而不配享受精緻產品的問題了,難民文化跟儒教妖魔化娛樂行為,對於臺灣人美感的殘害是災難式的

脫離生活導致美感死亡、功利主義與難民文化導致只滿足於粗製濫造、妖魔化娛樂行為導致平常就把精緻美感的東西視為洪水猛獸,也就是當華國人聯想到『文化』『美感』時,腦袋是幾乎空無一物的

這時候,唯一能夠與自己生活產生關聯絕對無法躲避,而且可以與『文化』『美學』沾得上邊的印象,只剩三樣東西了:【過年】、【拜拜】,跟【葬禮】看到的事物,也就是多數華國人講到『文創』時百分之九十九唯一能夠想像拿得出手的元素。

不信你問身邊老一輩,一問一個準,華人美學的問題才不是【醜】,而是【腦袋空無一物】!

2 則留言:

  1. 台灣要長出自己的美學文化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670

    回覆刪除
  2. 慶典美學與國家文化https://www.peoplenews.tw/news/0a98df3c-7aa0-48c6-a806-49a30ab13ee5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