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光譜與政治正確

目前在社會上標榜著「進步價值」的「政治正確」,本質上究竟是什麼很少人說得清楚。但我們在台灣確實發現有一批人,支持著類似的東西,聚集在網路上。他們共同的主張大概是:台獨、廢死、女權、同婚、毒品除罪、通姦合法。

這些人主要聚集在台北市,甚至已經成功的進入了政府核心。

我很清楚他們是「什麼。」

他們把某些道德問題和倫理問題,用「政治正確」化做為不可動搖的「真理」當你提出異議,他們便群起攻之。他們的決心似乎是不可動搖的。

但很遺憾的是,他們始終會遭遇到的自然定律與經濟法則的鐵律。比如說替代性能源不足與國際金融局勢的現實。

他們在爭論的始終是「應該怎麼做的」問題,也就是人應該怎麼選擇的道德問題,這是見人見智的問題,而人類的道德基本原則中,有以下這些:

1.關懷與免於傷害的原則→關懷弱勢。
2.自由免於強制權力約束的原則→抗拒壓迫。
3.公平按付出程度分配資源的原則→權責相符。
4.忠誠於自己親近群體的原則→親疏有別。
5.服從於權威與傳統的原則→公序良俗。
6.聖潔避免接觸腐敗與病源的原則→衛生守潔。

這6大原則,是人類演化至今,由生物學特性與社會文化特性所結合而來的,它們協助人類社會適應環境,維持秩序以求生存。而何謂左派?其實是一群道德發展上,以「關懷與免於傷害原則」壓倒了其他5項道德原則的人。

所以左派常常掛在嘴上的是「關懷弱勢」希望政府可以讓社會「更加平等」但是他們只重視「關懷-傷害原則」的同時,卻把其他五項原則忽略了。所以他們不在乎給了政府過多的權力來追求照顧弱勢,而打造極權政府,也不重視有人坐擁許多權利卻沒有付出(權責不符)。

他們對於自己出身的家族與鄉里,常常懷抱著反感而痛罵地方人士反智,不尊重長輩也不想遵守傳統,一心只想顛覆。甚至倡議性解放或通姦除罪,甚至把濫交當做是一種樂趣。

再強調一次,所謂的左派就是關懷-傷害原則發展至極大化,而壓倒其他道德原則的人。

而其他普通人則是六項道德原則差不多互相制衡的人,當發生道德衝突的時候,會歷經過一些思考與掙扎才得到兩難或多難的道德判斷。




例如:說,遇到一個餓了多天的乞丐,路過滿車食物而不理不睬的有錢富人是否不義?左派不需太多思考就會說富人不義,而普通人則會陷入道德難題。

當然近幾年關懷弱勢的聲音透過網路,喊得喧囂震天,但其實台灣的傳統社會-也就是儒教社會天生體質就是如此。很多人甚至是以關懷弱勢的聲音在經營他們的產業,例如宮廟系統、教會系統…

他們已經累積了足夠的力量來影響政局,甚至是改變道德傳統,漸漸地,我明白老一輩的人他們為何痛恨左派。並不是因為國民黨多年的反共教育,而是因為他們從道德直覺上發現左派是有問題的。

不能因為同情弱勢,就加大政府權力控制社會。不能因為同情弱勢,就剝奪努力者所獲得的財富。不能因為關懷弱勢,就背叛自己所屬的群體。不能因為關懷弱勢,就顛覆傳統與倫理。不能因為關懷弱勢,就支持糜爛與解放。

這就是保守派的真面目,他們是有六項道德原則互相制衡的人。

通過教科書、媒體對於弱勢的放大,這些「進步左派」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浩大的時刻。以同婚為例,很多非同性戀的左左,甚至會為了同婚和家人吵架,痛罵老一輩的保守愚鈍。因為他們在傳媒上所看見的是,同志族群在社會上做為少數弱勢,所引發的一些悲劇,進而凝聚巨大的同情力量,讓他們的關懷-傷害原則發揮到最大。

這可以引發他們腦核深處的反應,讓他們覺得舒服,再加上群體政治正確的發酵,就讓其他意見者在網路上噤聲。為了關懷弱勢,而破壞其他道德原則,這之間產生的反彈,則是在社會上的其他地方聚集力量,等著反撲。

這也同樣是台獨運動為何總是充滿受害者思維?總是向選民道德勒索的原因。因為把「台灣人」視為「中國外來威權統治者」的受害者,不但能驅動「關懷-傷害」還能一併驅動「忠於所屬群體」這兩個道德原則。

這種看法,若把女人視為「受害者」那麼就能發展成左翼女權,把犯罪者視為「受社會壓迫者」那麼就會展成廢死學說…這些同樣都是原理的東西。

我想,人最終還是要為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自己掛上「受害者」就等於有了免死金牌。

自然律與經濟法則,始終還是不可違抗的,就算有再多的同情物資還是受到供需法則所支配。保守的六項均衡道德律,最終還是比較能在真實世界留存,因為他們是長期演化的結果。

只重視「關懷-傷害」原則,而自以為政確,或是要所有人都聽你們的,甚至想要改造社會,改造環境,最終都還是會被現實給擊敗的。

*道德6大原則是Jonathan Haidt 所提出的道德心理學模型,是2010年後的新研究成果,不是由我個人創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