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先說明一下漢字的本質跟起源再來說明你所問的問題。 漢字的起源眾所皆知是甲骨文,目前已經可以清楚辨識的甲骨文大約是1400多字, 把文字刻在烏龜殼上的目的,大家都知道是為了卜噬,而記錄卜噬紀錄的人稱為儒。 而主祭者,就是大巫王,就是政教合一的統治者—天子。 而這門宗教就是後來大家只認得道德哲學的儒教。
請不要在跟我跳針說儒家不是宗教 而應該是說,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儒家,只有擷取整個儒教道德哲學的部分來施行, 但是卻不知道歷代東亞的最高權力統治者「天子」是個政教合一的位置。
那麼,漢字是什麼?我想還是以方塊字來稱漢字比較洽當, 畢竟並不是一開始的就把這些字稱作漢字的。 我們都知道,東亞有過很多次的易姓革命,這個易姓革命就是把天子換掉, 雖然早期史書是寫用禪讓的方式進行的,但東亞史學傳統都會進行「道德合理化」 的作業,為了符合儒教的道德觀「法先王」因此歷代史家就把古代給美化了, 也把歷代最末的統治者給醜化了。
方塊字最早作為甲骨上的卜噬紀錄,它自然是一種宗教神聖文字, 在歷史上各地區有紀載的早期文字,都是宗教神聖文字或帳本,他寫的是什麼呢? 大概都是一些氣候時節的的變化,戰爭歷史紀錄,婚喪喜慶,有點像是今日的農民曆。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測量天子的「德」要是德不配位,自然地動山搖。所以被統治者是可以造反的。
識字做為一種壟斷性的稀缺技術,這些儒者,自然有其特殊地位,並不是統治者換了 他們就會跟著換掉,無論是行政事務的地官系統,或是進行卜噬的天官系統(包含儒者), 換了統治者之後會經過一番的清洗但不會是全部消失,畢竟官僚沒了天子也無法統治了。
於是這套方塊文字系統就跟著改朝換代一直沿用到現在。 方塊字對於非中原地區以外的民眾來說含意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在閩、粵、蜀或是朝鮮、日本,而且方塊字可採用不同的發音,在書面上直接變成一種行政系統的溝通手段。
日本漢字的使用範例 |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廣東話,他們可以用漢字寫成文章,但是唸法完全不同, 當然福佬話也是可以的,才會有所謂的漢語拼音與漢字的爭論,但這都不影響意義上的溝通,當然,某一些廣東話的地區性用語我們是看不懂的,但是其他 大部分的廣東文章內容我們都看得懂,這就是方塊字的特性。
日本本來是沒有文字的,世界各地的文字有不同的發明者,在早期東亞地區的文字發明應該就只有這一次,我們可以說儒教文化圈幾乎等於漢字文化圈了,日本引進方塊字的時間眾說紛紜,大多數人認為是唐代的遣唐使將漢字帶回日本 在唐代的時候最流行的是佛教,於是用方塊字寫成的佛教經典就成了日本文字的來源 萬葉集所採用的萬葉假名,其實也都是全方塊字的 光是一個か 就可以寫成 可、何、加、架、香、蚊、迦...
漢字傳入之後,日本、朝鮮半島皆興起了「文言二途」之制, 即口語使用當地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方塊文字。
也就是說,早期的日本文書,可以說滿滿的全是漢字,只是那些漢字的是拿來表示 日語音的表音文字,而這些漢字後來就變成今天的假名。 因為讀音也受到方塊文字影響,才有所謂的音讀與訓讀兩種系統。
音讀,指源自中國傳入的讀音,與現代某些漢語(例如閩語)的漢字發音相同或近似。 所以有許多台語的發音跟日語十分近似不是偶然。
訓讀,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繫的漢字。
因為「文言二途」古代日本幾乎完全使用漢字書寫文言文。 而日本的某些辭典中,漢字不比中國少,如果漢字能力夠強, 可以寫很長的文章而不用任何假名。
所以那些日本軍官為什麼要用漢字寫文章?其實就只是那個時代的風俗習慣而已。
大量用平假名與片假名的日本人可以說是戰後的產物了, 現代的日本人漢字能力愈來愈差,但吸收文化的速度也愈來愈快。既然在東亞各地都是用方塊字,僅僅是發音不同,其實大家會發現一件事情, 為什麼中國有七大語言區?其實這也代表有七個族群以上的族群, 有七種以上的文化風俗習慣同時存在東亞大陸上。
華語制定統一標準是北洋時期的事情,而當時的軍隊甚至要用日文的紙片 下達指令給下級軍官(很多都是留日的) 因為來自各地不同的鄉音很重語言溝通是很大的問題, 所以同文字語言的中華民族,是在20世紀才慢慢塑造出來的。 在目前的中國有一些根本不屬於儒教文化圈的族群也被強制性的 圈在中國的範圍裏面,東突厥、圖博、蒙古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我們甚至可以說,要說日本也是某強國的幾個省,也不是說不通, 反正政治神話怎麼吹都可以.... 只要把以前的的歷史紀錄改掉沒人記得就可以創造出一個新民族了。
其實歐洲也一樣,印刷術興起,定了正統的讀音和拼寫,滅了方言,產生民族認同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