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日本社會的集體主義 (作者:周布雅)

其實我的觀察就是,日本社會表面上脫亞入歐,可是只有形式上。制度上,內部思想始終保留儒家集體主義結構,甚至越後來隨著二戰對武士道精神的苛求,比中國還要變本加厲的迷信「人不能脫離團體而生存。」
所以無論男女老少都一致的以『不要造成別人困擾』『跟大家一樣』為追求,在大環境好的時候,因為跟著大潮流走一定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這種正向回饋也更讓日本人深信這種社會文化是對的。
可是當泡沫經濟發生以後,原有的集體社會崩解,終生僱用制度、全職家庭主婦、大學等於就業保證,等等本來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開始不適用了,這時候已經習慣於武士道精神,習慣不能跟別人不一樣,習慣把非主流的離群者看成破壞秩序的搗蛋份子的日本社會,會怎麼作呢?

會開始指責那些無法繼續以前那種社會要求的人不夠努力,問題是,日本已經開始進入努力也不能成功的時代了。

日本是一個集體主義國家

於是出現了繭居族、尼特族,這些人之中未必全都是升學主義的失敗者,其中不乏很多小時候長期優等生的人,可是在時代轉變,一帆風順的升學之後,也不能保證你在社會能有體面的成就,問題是家庭跟學校依然用傳統數字化的評價成功失敗,然後指責不能成功一定是你努力不足,最後有些人在覺得,『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完成家庭的要求。』『而無法達到這種要求一生都會被社會當成失敗者』,這種情況下,絕望之下拒絕進入社會。

到這個地步,日本的集體主義傳統應該已經搖搖欲墜了,問題是每當社會思想開始轉型,傳統派必定出現拒絕改變的劇烈反動,表現出來就是對『失敗者』『敗犬』更加激烈的指責,而且這種指責的打擊面會更加的擴大,所以『失敗的男人』被社會更加用力的檢討,更多的男人被定義成『失敗者』,而且這些人的失敗絕對都是他們個人自己的原因。

童貞歧視,我認為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出現,日本社會拒絕承認他們遵守千年的集體社會有問題,可是社會現狀卻千瘡百孔,需要有答案,那麼社交能力低,相對不適應集體社會的人就被推出來當成責任者了。

其實很多熟悉日本文化的都會這樣說,中國跟台灣的儒家結構其實大多都已經崩解,所謂的儒家文化大半都只剩下學術藝術上的傳承,全世界現存最符合儒家思想的社會,其實應該是日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